品读阿拉善大漠长河书奇景

作者:殷耀于嘉

来源:《品读》09年第期

“遥远的海市蜃楼,驼队就像移动的山,神秘的梦幻在天边,阿爸的身影若隐若现……浩瀚的金色沙漠,驼铃让我回到童年,耳边又响起摇篮曲,阿妈的声音忽近忽远……”这首饱含深情、雄浑嘹亮的《苍天般的阿拉善》,唱出了中国秘境的神奇与壮美,舒展着斑斓之地的多姿与苍茫。

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星空下的“怪树林”。新华社记者彭源摄

阿拉善盟最西端的额济纳旗,这个听上去十分遥远的地方,因为“神舟”飞天、金色胡杨、戈壁绿洲、居延古韵,而吸引越来越多人探秒寻幽。这些独特的景观,也给额济纳带来了巨大财富。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将全球多媒体卫星系统α阶段A、B卫星(KL-α-A、KL-α-B)发射升空。新华社发(马崇鹏摄)

06年金秋十月,额济纳旗境内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我们有幸目睹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当“点火”指令发出,矗立在发射场上的火箭腾空而起,托举着“神十一”奔赴太空。一代代航天人,在这里继承和发扬不畏艰险、孜孜以求的精神,前赴后继,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实现着一次又一次突破。

航天城以北00多公里的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胡杨金秋染醉,弱水潺潺漾波。胡杨痉挛般的身躯死死阻挡着风沙,保持着水土,成为摄影大师作品中最美的“身姿”。

十月,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绿洲的胡杨林披上了金色外衣,成为西北旅游的热点。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居住在弱水河畔的额济纳人,常这样赞美胡杨: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这是不屈的“胡杨精神”。守望在戈壁和沙漠边缘的额济纳人,用不挠的精神对抗恶劣的环境,用辛勤的双手编织绿色的衣装。

在这里,根登与永青加布夫妇承包万亩荒滩,种植沙枣、梭梭、胡杨,开辟人工饲草料基地,养殖骆驼和牛羊,把曾经的戈壁荒滩改变成绿草如茵、花果遍地的家庭生态牧场。

在这里,退休干部苏和放弃安逸舒适的城市生活,种植梭梭多亩,在黑城遗址西侧上风口构筑起一条灌木林带,迎头砍断了扑向国家宝藏的“沙魔”……

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朝格苏木,工人在种植梭梭。新华社记者虞东升摄

《红楼梦》中,宝玉曾对黛玉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有关弱水的一个说法是发源于青海,流经甘肃,最后汇入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海的黑河。

弱水三千,何其浩淼!从古代居延海的规模便可略知一二。据史料记载,匈奴人曾把居延海称为“天池”,并作为圣地加以祭祀供奉。汉代,这里称为“居延泽”,晋代又称为“西海”,至唐代才通称为“居延海”。

历史上的居延海,最大时面积曾达多平方公里。至秦汉时期,尚有70多平方公里,它滋养着额济纳绿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等诗人经停此处,留下了许多壮美诗篇。传说老子在这里得道成仙,最后化身入海,踪迹不见,后人就称这个地方是“流沙仙踪”。

然而,气候变化、沿线取水量增加等因素,导致黑河上游来水减少,居延海的水面逐渐缩小,分割为东、西两个湖。西居延海于96年干涸,东居延海则于99年干涸。天长日久,两个巨大的湖盆,成为西北地区的风沙源之一。行人至此,无不叹息。

为了抢救和恢复额济纳绿洲的生态环境,年起,黑河开始实施跨省区水量统一调度,成效非常显著。从年8月至今,湖面再未干涸,如今稳定在40平方公里以上。在黑河水与居延海的滋润下,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胡杨林面积也增加了5万亩以上。

十月,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绿洲的胡杨林披上了金色外衣,成为西北旅游的热点。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干涸时的居延海,缺少生灵的光顾,如同“死海”一般寂静。如今,大湖重生,成了鸟兽鱼虫的乐园。灰燕、天鹅、野鸭……一过冬天,这些迁徙来此的精灵们,或入水嬉戏捕食,或凌空飞翔,或在芦苇丛、湖心石上休憩,它们欢快地叫着,安乐、自在。

这里,曾孕育出闻名中外的古居延文明。“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许多文人墨客的经典诗句流传至今。

居延地区是内地通往西域的主要通道,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自汉以降,魏晋、北周、唐元、西夏都曾在此设关置隘。汉代居延遗址分布在甘肃省金塔县和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遗址包括张掖郡居延、肩水两都尉所辖的关城、烽燧和塞墙等遗址。

无人机拍摄的黑城遗址佛塔。新华社记者彭源摄

达来呼布镇南偏东方向约公里处的黑城遗址,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遗址。

黑城是西夏在额济纳河下游设的黑水镇燕军司,86年元世祖大规模扩建黑城,使其成为中原到漠北的交通枢纽,相传马可波罗从这里经过。明朝征西将军冯胜攻打元军残余,筑起沙坝截断黑河上游水源,攻破黑城后撤军而去,这座繁华一时的古城因黑河改道而废弃。

历史已远去,今朝无限好,未来亦可期。阿拉善盟的面积虽有/3是沙漠,/3是戈壁,/3是荒漠草原,但当地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围绕沙漠做文章,让“沙窝窝”里生出“金蛋蛋”。

我们看到,有的人在沙漠边缘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保护野生白刺、接种锁阳,推广种植黑果枸杞、沙地葡萄等,既用沙生植物修复生态,也从挖掘这些植物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中增收。

曾是重要交通工具的骆驼,一度让阿拉善盟享有“中国骆驼之乡”的美誉。然而,随着现代交通日渐发达,加之骆驼的养殖效益低,骆驼数量从98年的5万峰骤减到年的5万多峰。

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敖包镇牧民阿都勒曹家的骆驼在饮水。新华社记者任军川摄

近些年,当地开始大力发展以驼奶、驼绒、驼肉等产业为代表的驼产业,养驼有了市场,牧民有了动力,骆驼存栏量增加到了0万峰以上,阿拉善的沙漠中重现驼峰连绵、驼铃阵阵的景象。

一些人还因沙上运动热而捧上“旅游饭”。我们曾在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深处见到牧民乌力吉巴依。两年前他花了近70万元买来一辆越野车,做沙漠旅游向导,由于路况熟悉、服务周到,生意一天比一天好。

而在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腹地,一年一度的越野e族英雄会,T3沙漠挑战赛、T3接力赛、岩石攀爬赛等越野赛事,国际汽车展、音乐、游乐、航空嘉年华等系列活动,让慕名而来的八方车友和游客兴奋不已。

在沙漠里玩够了,不少人还会来到巴彦浩特镇境内的贺兰山西麓,欣赏奇峰异石与繁茂草木。“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明代文人金幼孜的诗篇道出贺兰山的气势。

作为阿拉善的母亲山,贺兰山阻挡腾格里沙漠东侵和西伯利亚寒流东袭,关系着黄河、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及西北、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然而,由于贺兰山地区煤炭资源丰富,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实施规模开采,因生产方式落后、环保意识不强等,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蓝天掩映着植被茂密的贺兰山西麓。新华社记者赵婷婷摄

近些年,当地针对贺兰山地区生态环境隐患进行治理,拆除生产生活设施,回填采挖坑,恢复植被。不久前,我们在一处煤矿剥挖坑附近看到,坑内积蓄的疏干水形成了湖泊,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湖边修筑了观景台和长椅,成为一个小型休憩景观……“断峰迤逦烟云阔,古塞微茫紫翠连”的美景正在重现。

望着连绵起伏的贺兰山,吹着和煦清爽的微风,踩着绿茵如毡的草原,不经意间,突然发现脚下的石面上,磨刻着羊、马等动物,或是表情丰富的人面,通过贺兰山岩画,与古人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思绪也在惬意中飘向远方。

作者:殷耀,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副社长;于嘉,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对外采访室主任来源:《品读》09年第期主编:孙爱东

版式、编辑:张初点击在看让我知道你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congronga.com/rczj/68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