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自然保护区保护着我国70%的陆地生态系统种类、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也保护着约万公顷的原始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和约万公顷的各种典型湿地。同时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有利条件,为环境的监测和定位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推荐理由

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部,属艾比湖盆地,保护区地跨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属于盆地地带,地处欧亚大陆桥的腹地,实际上是低洼地中的一片沙海,远离海洋,该保护区在大的地貌单元上属于以艾比湖为中心凹陷的平缓起伏的荒漠平原,其地貌类型大致有山前倾斜砾质洪积平原,中部土质冲击平原,风积沙丘地貌类型和现代河流冲击地貌类型四种类型。

保护对象

梭梭林及其生境

资源状况

动物资源、植物资源

保护区类型

荒漠生态

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盆地地带,地处欧亚大陆桥的腹地,实际上是低洼地中的一片沙海,远离海洋,该保护区在大的地貌单元上属于以艾比湖为中心凹陷的平缓起伏的荒漠平原,其地貌类型大致有山前倾斜砾质洪积平原,中部土质冲击平原,风积沙丘地貌类型和现代河流冲击地貌类型四种类型。

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的特征,既受温带天气系统或北冰洋冷空气所制约,又受南亚干旱气流的影响,因而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较长,风多而大,夏季炎热,冬季严寒,气温日、年温差大,干燥少雨,蒸发强烈。

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带性土壤属荒漠一灰棕色荒漠土地带。但由于气候条件、地形母质、水文条件及成土年龄的不同,土壤主要分布有灰棕色荒漠土、灰漠土、风沙土、草甸土、盐渍土等。

植物资源

截至年,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达2门,3纲,43科,属,种。主要有白梭梭、梭梭、柽柳、胡杨、铃铛刺、沙拐枣等植物资源及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肉苁蓉、锁阳、甘草、罗布麻、苏枸杞等。

——肉苁蓉——

肉苁蓉,属濒危种,保护级别为2级。主产于新疆、内蒙古阿拉善盟,甘肃、宁夏也有分布,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肉苁蓉属于高大草本植物,高40-厘米,大部分地下生。花期5-6月,果期6-8月。它是一种寄生在沙漠树木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从梭梭寄主中吸取养分及水分。

肉苁蓉喜生于轻度盐渍化的松软沙地上,一般生长在沙地或半固定沙丘、干涸老河床、湖盆低地等,生境条件很差。适宜生长区的气候干旱,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土壤以灰棕漠土、棕漠土为主。

肉苁蓉为名贵中药,有经济价值。它也是古地中海残遗植物,对于研究亚洲中部荒漠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濒危种。肉苁蓉由于被大量采挖,其数量已急剧减少。据调查,每千株寄生植物梭梭中,仅有7株肉苁蓉。又因梭梭是骆驼的优良饲料和当地群众的燃料,因此过度放牧和大量砍挖梭梭,也促使肉苁蓉处于临危的境地。仅在巴丹吉林沙漠还有少量野生肉苁蓉分布。应建立较大面积的以保护肉苁蓉为重点的梭梭保护区,严禁砍伐梭梭,积极发展肉苁蓉经济,牧民通过保护梭梭林,科学采挖野生肉苁蓉获取经济收益,让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类的自觉行为。

动物资源

截至年,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野生动物3纲,19目,35科,53种;其中爬行纲,1目,2科,2种;鸟纲15目,26科,36种;哺乳纲5目,9科,15种;昆虫种,兽类13种,鸟类24种,爬行两栖类和野鱼1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波斑鸨;二级保护动物马鹿、鹅喉羚、水獭、大天鹅、灰鹤、猎隼、红隼等。

——波斑鸨——

波斑鸨是鹤形目鸨科的大型地栖鸟类,雌雄鸟身体差异较大。雄鸟比雌鸟大一倍多。它的头、颈以及前胸为深灰色。在繁殖期前颈、上胸部呈灰蓝色。喉部近似白色,披有10多厘米细长的纤羽,在喉侧向外突出如须。后颈基部为栗色;上体大多为淡棕色,布满黑色横斑,横斑间杂以断裂细黑斑;中间尾羽为栗色,前端白色,具稀疏黑色横斑;尾羽向两侧依次扩展为白色,最外侧尾羽几乎全白色,仅端部具黑色横斑;翅上的覆羽大都灰色且具白端;飞羽黑褐色,羽缘淡棕色,羽干白色;飞羽内羽片基部白色,身体腹面,在颏喉处近白色。前胸深灰色,胸部以后均呈灰白色或近白色。雌鸟除了体型小得多以外,没有须,身体背部均为浅棕色。

波斑鸨腿粗壮,具3个脚趾,善奔跑。受惊时头下低、弓背,尾羽向上展开呈扇状,双翅半张开,腕关节向下,嘴里发出“哈哈”的喘气声,其目的是想吓退来犯者,不让来犯者靠近。如果敌害十分强大,就立即起飞,使之难于接近。由于体重较大可达18-20千克,平常起飞时需要在地上小跑几步,助跑时头部抬起,嘴向前伸水平位,颈稍弓向前上方倾斜,双翅展开,重心前倾,双脚有节奏地向前大步跨出,随着助跑速度的加快,其煽动双翅的频率也加快,直至双脚离开地面飞起。但在紧急情况时可以直接飞起。飞行时颈、腿伸直,两翅平展,两腿向后伸直于尾羽的下面,翅膀扇动缓慢而有力,展开可达2米。飞行高度不算太高,但飞行能力很强,在迁徙的途中常采用翱翔的方式,所以它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

波斑鸨食物很杂,主要吃植物的嫩叶、嫩芽、嫩草、种子以及昆虫、蚱蠓、蛙等动物性食物,特别是象鼻虫、油菜金花虫、蝗虫等农田害虫,有时也在农田中取食散落在地的谷粒等。觅食的时候头后部向上抬起,嘴尖向下,两眼注视地面,不时地转动头部,观察地面的昆虫、其他小动物和植物种子等。吃草时常常先用嘴将草咬住,颈向后缩,再用力抬头,将草拔断,然后吞下。有时伴随着两脚向前用力蹬地,身体向后退,双翅微展或半展。饮水时身体微蹲或用跗跖跪于地面,头部低下,将嘴插入水中,微微张开,然后将头抬起,嘴尖向斜上方,大约呈45度角,同时咽部快速运动,将水咽下,整个过程就象用匙从水中取水一样。

波斑鸨虽然分布很广,但在世界范围内的种群数量都普遍处于下降趋势,现存的总数估计在只左右。在我国的种群数量曾经是相当丰富的,经常可见到数十只的大群,但近年来数量已经变得相当稀少,估计目前总数仅有—只。而在国外很多地区已经消失或近于绝灭。

——鹅喉羚——

鹅喉羚属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区域生存的动物,体形似黄羊,因雄羚在发情期喉部肥大,状如鹅喉,故得名“鹅喉羚”。

鹅喉羚颈细而长,雄兽颈下有甲状腺肿,形似鹅喉,故称鹅喉羚。上体毛色沙黄或棕黄,吻鼻部由上唇到眼平线白色,有的个体略染棕黄色调,额部、眼间至角基及枕部均棕灰,其间杂以少许黑毛,耳外面沙黄,下唇及喉中线亦为白色,而与胸部、腹部及四肢内侧之白色相连。

鹅喉羚属于典型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种类,栖息在海拔-米之间的干燥荒凉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茫茫荒漠几乎是贫瘠、荒凉和死亡的代名词,但鹅喉羚仍然能依靠生长在荒漠上的红柳、梭梭草、骆驼刺和极少量的水存活下来并繁衍着后代。

鹅喉羚多白天活支常结成几只至几十只的小群活动动,善于奔跑马观花,以青草等植物为食。鹅喉羚共采食16科47种植物,不同季节间鹅喉羚食性有明显变化,秋季采食7科24种植物,冬季采食6科17种植物,春季采食16科41种植物,夏季采食12科30种植物,藜科、禾本科植物是鹅喉羚全年的主要食物来源,占鹅喉羚总采食量的38.8-85.1%,非禾本科草本植物也在鹅喉羚食物中占有重要地位;春季和夏季鹅喉羚采食较多的驼绒藜,秋季和冬季梭梭被较多采食。

鹅喉羚主要分布于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中国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叶尔羌河流域至罗布泊的荒漠,是鹅喉羚的栖息地。

新疆甘家湖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完整的梭梭荒漠生态景观,既有着高大的沙丘、低矮起伏的沙地,又有平坦的盐漠、水域、沼泽。保护区内有准原始状态的梭梭荒漠林、白梭梭以及胡杨、柽柳等典型沙生植物和多样的地貌特征共同构成了典型的梭梭荒漠生态景观。

转发自环保科普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congronga.com/rcxt/85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