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一亿棵梭梭rdquo梭

华夏时报记者陈柯宇文梅北京报道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苏海图嘎查的牧民马忠强今年48岁了,他经历了从牧民到卡车司机再到梭梭种植主的三重身份变化,兜兜转转,走出家乡又回到家乡。

像马忠强这样的梭梭种植主在这片荒漠上还有很多,他们勤恳地插下梭梭的苗木,为这片土地防风固沙。同时,留下来的他们也如梭梭般,阻挡着过快的城市化脚步让这里空心化的危机,甚至还带来了经济效益。

这是阿拉善SEE“一亿棵梭梭”项目实施至第七年的状况。年,由阿拉善SEE发起,联合阿拉善盟政府相关部门、当地牧民、合作社等,搭建了多方参与平台,共同致力于用十年的时间在阿拉善关键生态区种植一亿棵以梭梭为代表的沙生植物,恢复万亩荒漠植被,从而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遏制荒漠化蔓延趋势,借助梭梭的衍生经济价值提升牧民的生活水平。

今年5月1号到4号,“一亿棵梭梭”项目的春种活动在黄河边展开,项目负责人冯芙蓉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让更多公众了解阿拉善荒漠化的问题,为致力于荒漠化付出公益的爱心,撬动当地的农牧民、草场经营者可持续地去做这件事,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梭梭林

用梭梭“梭”住村民

从马忠强家的窗户望出去,外面是沙土色的广袤土地,很少的绿色充盈在眼前,大多是沙土色的黄土,远处是沙土色的山丘。一阵风刮来,黄色沙土卷起一切可被带走的石子、浮尘,让人分不清土地与远山、甚或天空的界限,只是一团浑黄。

自马忠强记事以来,沙尘暴肆虐的天气时有发生。风沙大的时候,远处的群山是完全看不清的,圈养的羊群也出不了圈,粗糙的颗粒物将梭梭的枝桠打磨得锃亮。

90年代,马忠强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在阿拉善盟做一名牧民,管理一万六千亩草场,养着头左右的白绒山羊,一年的毛收入一万出头。可这满足不了一个青年的志向,马忠强转身走入城市,在路灯的照耀下去做货车司机。像马忠强这样的年轻人在那时不在少数,这片风沙频繁肆虐的土地除了有沙土不断流失,也流失着年轻的人。

0年开始,我国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水蚀区和风蚀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根据阿拉善左旗有关退牧还林还草、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只要退牧,每名18-60岁的成年人每年能得到1.5万元的补偿金,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也能领到元。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回流到这片土地。

阿拉善SEE最初便是于4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congronga.com/rcyj/81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