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小“金果”喂肥了鸡,种富了人
天刚亮,农民谢玉生拉开栅栏门,端着一盆混有枸杞的饲料给鸡吃起了“营养餐”。他家住在靖远县靖安乡新合村,这么养鸡已有两年多时间。
当地人介绍,靖远以盛产优质枸杞闻名西北。这几年,依托枸杞及相关产业,赚到真金白银的当地群众逐渐有了好光景。
靖远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有人开始在这里试种枸杞。中国中药协会枸杞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何永恒表示,靖远的枸杞种植面积正逐年扩大,枸杞干货的地头收购价也从前几年的每斤7元上升到年的每斤20元。“枸杞是靖远人的‘金果’。”
过去,由于经济利益驱使,部分农民一度忽略了对“金果”的保护,在生产中滥用化肥农药,谢玉生觉得这种做法让靖远枸杞的美誉受到了冲击。从年起,他开始用以酸奶为主要成分的营养液喷淋枸杞树和树苗。“用有机方法种枸杞,再用玉米、豆粕混合枸杞喂鸡。”
从去年11月至今年春节前夕,谢玉生家养的鸡全部进入上海市场。“每只鸡售价元。”他说,年,自己所在的靖远聚清和安全枸杞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户人家共养殖了只鸡,毛收入近80万元。
“能养好鸡,多亏了枸杞种植。”谢玉生说,去年该合作社共产出有机枸杞50吨,每吨售价6万元左右,这些通过有机认证的枸杞比市售普通枸杞价格高出近30%。
除了家禽养殖,枸杞种植也让不少农民受益。在靖远县五合镇杨寺村,51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世兆年种植5亩枸杞毛收入6万多元。“1亩枸杞的收益比玉米好得多,这就是我的出路。”他说。
张世兆所在的靖远金田野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已有社员户,其中,贫困户56户,“年合作社经营收入超过万元。”该合作社理事长王进宽说,合作社种植的枸杞超过亩,已获得省农牧厅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书。
何永恒介绍,目前,靖远县枸杞种植面积达24.1万亩,“年,当地农民人均枸杞产业收入达到元以上,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
眼下,又到了靖远枸杞收获的季节。傍晚,想赶紧摘掉穷“帽子”的张世兆并没闲着,他推着自行车,想再下地看一眼枸杞的长势。
石头瓜”变成“金疙瘩”
这几天,精准扶贫户赵和权喜事连连:先是3个孩子的高考成绩都过了二本线,再是家里的西瓜喜获丰收。
赵和权家住靖远县的高湾镇葛埫村,这里地处黄河上游,属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干旱少雨,“过去种粮食不仅得看老天爷的脸色,田里也打不出多少东西。”他说,这几年种上西瓜,家里的生计才有所改变。
这几年,依托西瓜种植,和赵和权一样,当地人不但把飘香的瓜果送进大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记者在高湾镇看到,漫山遍野的瓜田一眼望不到头,绿油油的西瓜像头戴钢盔的战士一样“潜伏”在农田里。
赵和权表示,靖远西瓜因种植在砂石地里而得名“旱砂西瓜”,不少四川、湖南和广东的客户都说它是“石头缝里长出来的西瓜”,又把它称为“石头瓜”。
今年,赵和权说当地“石头瓜”变成了“金疙瘩”。他种植的近10亩西瓜,亩均毛收入多元。“种瓜比种粮食收入高而且价格稳定,有信心供3个娃娃上大学。”
高湾镇山塬交错,平均海拔1米左右,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山区。过去,这里水资源匮乏,不利于农业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当地引黄河水上塬,逐步发展为高扬程灌区。”镇长张青霞介绍。
“灌溉让西瓜长势更好。”靖远三兴种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李富海说,他的合作社共5户人,最近,合作社的多亩西瓜迎来丰收,平均亩产超过斤,每家毛收入近6万元。
靖远县农牧部门介绍,目前,当地西瓜种植总面积已超过20万亩,“靖远县旱砂西瓜”在年还被农业部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张青霞告诉记者,在高湾镇,西瓜规模种植已有近10年历史。如今,西瓜田的土壤肥力逐渐下降,为了帮助农民倒茬、调整种植结构,“今年镇上引进的多亩黄芪等中药材已经种植成功,未来将继续帮助农民致富增收。”
烈日当空,赵和权从自家土窑里搬出一个大西瓜,“晾在窑里的西瓜又凉又甜,等装满了一车就往城里发。”他说。
秃岭“植发”惠农民
提起北京来的贾博士,住在靖远县若笠乡若笠村的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说他是个种田的好把式。
年,博士贾存勤放弃了北京一家医药企业的近百万年薪,毅然回到家乡靖远县,帮助当地农民用梭梭苗和肉苁蓉种子给秃岭“植发”,既保持了水土,也给群众带来了真金白银。
贾存勤介绍,梭梭耐旱、耐盐碱,而肉苁蓉为寄生植物,其寄主就是梭梭。肉苁蓉是我国西部地区的名贵中药材之一,可以有效利用荒山和撂荒地。“这些植物不争地、不争水。”
记者日前来到若笠乡,站在黄土梁放眼望去,翠绿的梭梭点缀在附近的九道黄土梁上。若笠村的精准扶贫户贾科祖介绍,当地十年九旱,过去种粮食作物常常白忙活一年。
从去年开始,贾科祖把家里撂荒的40多亩土地流转给贾存勤种植梭梭和肉苁蓉。“每亩地每年流转金10元,我给贾博士打工每年还有2元收入。”贾科祖说。
贾存勤是北京大学生药学博士,曾从事药用植物栽培和新药开发。贾存勤之所以敢鼓足勇气暂别妻儿、放弃北京的“金饭碗”,回到家乡创业,是因为他坚信“梭梭和肉苁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在靖远一定能种成。”他说,自己帮助的农民已经获得了经济效益。
42岁的刘仙民是靖远县石门乡茨滩村村民,年4月,他本想在自家近20亩撂荒地种植枣树。后来,在贾存勤指导下,他用撂荒地上的红柳树根引种肉苁蓉成功。年收获了多斤鲜货,毛收入3万多元。“今年我还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刘仙民说。
如今,贾存勤已在靖远的若笠、糜滩、北滩等7个乡镇成功引种梭梭和肉苁蓉,规模近万亩。
靖远县林业局局长杨虎城表示,目前,当地适合种植梭梭和肉苁蓉的荒山和撂荒地约28万亩,已种植超过1亩梭梭。“我们计划用5至10年时间,把梭梭种植规模扩大到10万亩。”
(本版稿件由新华社记者程楠采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