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点空白
1
1
1
1
1
1
▼
五月的阿拉善大漠戈壁,依旧荒草丛生,春意盎然似乎离这里很遥远。狂风带着黄沙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大地张开嘴巴,仿佛要吞噬一切,唯有那块刻着“生命禁区的守望”的石碑在与风沙抗争着,诉说着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个生灵的故事。
得知采访组的人要来,69岁的老额吉苏依勒图雅特意准备了自制的奶制品、其旦子,早早地守在蒙古包前,迎接远道而来的“亲人”。提起这几年的变化,老额吉紧握着秘书长的手,用不太流利的汉语激动地说:“国家政策好了,电业局的同志也很好,帮我盖房子,通了电,可以看电视,打电话,让我过上了好生活,感谢政府、感谢党”……
听李镇长介绍,老人常年居住在破旧不堪、走风漏气的蒙古包内,无电、无网,每到冬天,外面刮着刺骨的寒风,蒙古包里呼呼地吹着凉风。电业局领导得知后,与其他帮扶单位共同筹资为老额吉搭建房屋,遮风挡雨。
临行前,老人站在蒙古包前,金色的夕阳温柔地填涂着她脸上的沟沟壑壑,稀疏的白发也泛着温柔的光亮,她一动不动地目送我们一步步离开,站成了我心中永远的模样。
走进牧民罗家,看着院中晾晒的肉苁蓉,随手拿起一根,听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成吉思汗带领的蒙古乞颜部和札木合在斡难河上源的狭地决一死战。当时大汗的残兵缺衣少食,筋疲力乏,士气低落。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补给,恐遭灭顶之灾。忽然,他的坐骑一跃而起,仰天长啸。后蹄在梭梭树丛中奋力猛刨,刨出了一个又一个植物。
将士们饥渴难耐,纷纷以此充饥。神奇的是,随后将士们不但不饥不渴,而且精神抖擞,士气大增。成吉思汗认为这是天神相助,于是集结将士,冲出重围……从此,蒙古部族人民长期服用这种“天赐之物”肉苁蓉进行保健。
回味着意犹未尽的传说,走进家里,房间收拾得十分整洁,墙边砌着一个大炕。女主人指着炕的角落,说有四只出生两天的小猫。我轻手轻脚爬到那里,看见被棉被包裹着的小精灵,三只白花,一只纯黑,在东张西望地找寻着。我忍不住伸出手要抚摸小猫,没容得我反应,猫妈妈一下子窜在我面前,恶狠狠地看着我,嘶吼咆哮。我伸出的手迅速缩回。
这一幕,让我瞬间感动。
母爱有多伟大,生命就有多坚强。这一点,人物皆然。
特写镜头给多了难免幻想不少,很多人在艰难的路上忘了观景。鸡窝坑、炮弹坑,几百公里戈壁荒漠,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很幸运,遇到一个当地小马哥司机师傅,才让我能尽情感慨,从心的荒芜到繁花似锦,一路颠簸,也许就是梦想之地,但,好像又不是....
来到中蒙边境的算井子边境派出所,一切都是熟悉的模样。两年没有见面的狗狗小黄,看见我们发疯似得扑上来,不停地跳上窜下,舔着我的手,发出“嗯嗯嗯……”的声音。我紧紧地抱着它,像许久没有见面的老朋友说着心里话。闻声走出的是年轻的所长斯日古楞,远远地伸出了热情的手。在这片被联合国生物考察组认定为“人类不能生存的地方”,有战士、牧民、电力人,还有那么多种在风沙干旱中顽强活着的胡杨树、柳树、沙枣树……它们虽没有城市的枝繁叶茂,但给茫茫戈壁带来了无限生机与希望。
返回的途中,一盘浑圆的落日贴着沙漠的棱线,大地被衬得暗沉沉的,透出一层深红。托着落日的沙漠浪头凝固了,像是一片睡着了的海。我一脚下去,鞋子里秒秒钟进沙,索性脱了鞋袜,奔跑在绵延不断的沙丘中。心也跟着脚步一起飞舞,飞舞在温柔的沙里,飞舞在多年的梦里,飞舞在腾格里的风情里。
一色的天,一色的沙,望着天沙一色的地平线……恍然才明白,生命里不一定都要涂上斑斓的颜色。
生命需要留一点空白,那是一种释放,更是一种风景。
end
作者屠凤彩
编辑王宇轩
审核刘海荣
主办单位乌电文兴之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