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苁蓉,白芷,防风,乌头,松油节的功效及

苁蓉,又名大芸,主产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中医称其为地精或金笋,是极其名贵的中药材,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历史上就被西域各国作为上贡朝廷的珍品。苁蓉入药,由来已久。它甘而性温,咸而质润,具有补阳不燥,温通肾阳补肾虚;补阴不腻,润肠通腹治便秘的特点。正因为它补性和缓,才有苁蓉(从容)之称。肉苁蓉是一种寄生在沙漠树木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对土壤、水分要求不高。产地呼一锡高原、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东阿拉善、西阿拉善。中国甘肃、青海、新疆;俄罗斯、蒙古、伊朗。

中文学名苁蓉

别名大芸

拉丁学名Cistanchesalsa(C.A.Mey.)G.Beck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合瓣花亚纲

目管状花目

科列当科

属肉苁蓉属

种苁蓉

分布区域国内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及甘肃河西等沙漠地区

性情甘而性温

收起

简介

中药名:苁蓉

蒙药名:呼吉日色格一查干高要?

别名:肉苁蓉

学名:Cistanchesalsa(C.A.Mey.)G.Beck?(列当科)

生境:生于荒漠草原带及荒漠区的湖盆低地、盐化低地。根寄生植物,寄主有盐爪爪Kalidiumfoliatum(Pall.)Moq.及细枝盐爪爪K.gracileFenzel,或凸尖盐爪爪K.cuspidatum(Ung.一Sterub.)Grub.及红沙Reaumuriasoongarica(Pall.)Maxim.与珍珠柴SalsolapasserinaBunge,也可为白刺NitrariasibiricaPall.与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Trin.)Nevski。

分布:呼一锡高原、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东阿拉善、西阿拉善。我国甘肃、青海、新疆;苏联、蒙古、伊朗。

产地产量:产锡林郭勒盟西北部、乌兰察布盟北部、伊克昭盟西部、巴彦淖尔盟、阿拉善盟。产量较多。

入药部分:肉质茎入药。

采集加工:春季采挖,除去华序,洗净泥土,晒干,切片备用。

性味功能:中药味甘、咸,性温。补肾壮阳,益精,润肠。蒙药味甘、咸,性温。平息“协日”,消食,益精

主治:中药治虚劳内伤,腰膝冷痛,阳痿,滑精,不孕,体虚便秘。蒙药治泛酸,胃胀,“协日”头痛,阳痿,遗精,早泄,赤白带下,腰腿痛。

用量用法:中药6—15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剂。蒙药多入丸散剂。

形态特征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40-cm。茎肉质,单一或由基部分为2或3枝,下部宽5-15cm,上部渐变细,宽2-5cm。叶多数,鲜片状,螺旋状排列,淡黄白色,无叶柄;下部叶排列紧密,宽卵形或三勿状卵形,长0.5-1cm,宽1-2cm,上部叶稀疏,线状披针形,长1-4cm,宽0.5-1cm,宽1-2cm,上部叶稀疏,线状披针形,长1-4cm,宽0.5-1cm,两面无毛。穗状花序,长15-50cm;苞片1,线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4cm,宽0.5-0.8cm,被疏绵毛或近无毛;小苞片2,卵状披针形,与花萼等长或稍长,被疏绵毛或无毛;花萼钟状,长1-1.5cm,5浅裂,裂片近圆珠笔形;花冠筒状钟形,长3-4cm,裂片5,展开,近半圆形;花黄白色、淡紫色,干后变棕褐色,管内有2条纵向的鲜黄色凸起;雄蕊4,二强,近内藏,花丝上部稍弯曲,基部被皱曲长柔毛,花药箭形,被长柔毛;子房上位,基部有黄色密腺,花柱细长,顶端内折,柱头近球形。蒴果卵形,2裂,褐色。种子多数,微小,椭圆状卵形,表面网状,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长习性

苁蓉为寄生植物,寄主为梭梭和白梭等。适于生长沙漠环境。土壤为中细砂,呈中性或偏碱性,含盐分较高。种子多,小而轻,千粒重0.-0.g,种子寿命较长。

物种分类

名称:苁蓉;拉丁文名Cistanchesalsa(C.A.Mey.)G.Beck.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管状花目;列当科;肉苁蓉属;苁蓉。

草苁蓉,一种寄生植物,叶茎黄褐色,花淡紫色。

肉苁蓉,一种寄生植物,叶茎黄褐色,花紫褐色,茎可入药、食用。

药用价值

?药理作用

1.对小白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苁蓉水溶液50mg/kg或mg/kgig给于小鼠观察各项免疫功能指标。结果:脾脏和胸腺重量从85±12和37±6mg/kg增加到±12和53±6mg/kg;巨噬细胞吞噬率从53±5%增加至78±3%;溶血素和溶血空斑值分别从±47和0.05±0.1增加为±62和0.18±0.01;腹腔巨噬细胞内的CAMP含量从±8.6pmol/ml增加到±10.9,cGMP含量从62±12(pmol/ml)降低为39±7;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使3H一TdR的参入淋巴细胞的量从±19(cpm)增加为±;使迟发性超敏反应从0.54±0.15(mm)增加力0.82±0.12。表明本品的水溶性成分对小鼠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均有增强作用。

2.对人淋巴细胞E花结形成和酸性a-醋酸萘酚酶酯酶(ANAE)活性的影响: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与药物在体外37℃共温1小时后测定活性E(Ea)和总E(Et)花结率。花结涂片作ANAE染色。结果表明,阳性对照药猪胸腺素F5(ug/ml)、左旋咪唑(10ug/ml)和黄芪低浓度(5mg/ml)时,补肾药苁蓉低浓度(5mg/ml)时均能增加Ea花结率,但对Et花结率无影响。而苁蓉高浓度(50mg/ml)时均可降低Et花结率。实验中未见猪胸腺素F5和左旋咪唑能增高ANAE+淋巴细胞百分率,但苁蓉在高浓度或低浓度时可降低ANAE+淋巴细胞百分率。可以看出补肾药苁蓉在一定浓度下能促进Ea花结形成,E花结试验是测定人T细胞数量的常用方法,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3.苁蓉对小鼠迟发性足垫反应的影响:小鼠ig中药煎液(60%,0.5ml)连续8天,给药d4ipSRBC攻击,24小时后测量足垫肿胀数值。结果表明,苁蓉组在攻击后24小时的足垫反应相对强度高于对照组,苁蓉在体内有促进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4.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4.1.促进排便作用:苁蓉各组均能显着缩短小鼠的通便时间,具有促进排便作用。实验同时观察排出粪便的形态,给苁蓉各组多为正常或稍大粪粒,个别小鼠(5%)有稀水便发生。

4.2.对小鼠小肠推动功能的影响:体重33±39雌性小鼠,所用药液及蒸馏水对照液均于给药前混入炭末(用量为药液的5%)。小鼠断食供水16小时后按0.6ml/只ig各供试液,20分钟后处死。剖腹取出小肠测量。以幽门至炭末行进最远处为推进度,幽门至回盲瓣为全长,前者除以后者为推进度。苁蓉各组能显着提高小鼠小肠推进度,证明该药能增强肠蠕动,有改善肠肌运动功能的作用。

4.3.苁蓉对阿托品抑制排便的对抗作用:取体重42±39雄性小鼠(8mo)和体重46±4g雌性小鼠(8mo)按体重随机分成4组,雌雄各半。断食供水16小时后,单纯给水组按0.15ml/10g体重ig各供试液。记录ip阿托品时间、ig各供试液时间和小鼠排出第一粒红色粪便时间,计算通便时间。结果表明0.%阿托品对小鼠有明显的抑制排便作用,苁蓉能有效地对抗阿托品的这种抑制排便作用,其对抗强度与胃复安相比无显着差异(P>0.47)。

4.4.苁蓉对小鼠大、小肠水分吸收的影响:选取体重43±3g雄性小鼠(8mo)20只,体重43±3g雌性小鼠(8mo)20只,按体重随机分成4组,雌雄各半。断食供水16小时后对照组按0.15ml/10g体重ig蒸馏水,苁蓉组ig等量50%苁蓉原药材水煎液。给药后3小时、5小时各处死一半小鼠,剖腹,用止血夹夹住大、小肠两端,将大、小肠分离剪下,分别置称量纸上,松开止血夹,立即于天平上称湿重。再于烘箱内℃干燥2小时后,称取大小肠的干重。表4结果显示给药5小时后,苁蓉组大肠含水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着,说明肉蓉对大肠的水分吸收具有抑制作用。

5.炮制品的药理作用:不同炮制方法制成的苁蓉(炮制方法见化学成分之二),以0.5g/只剂量给于小鼠,共10天,与阳虚(醋酸氢化可的松制成的模型)小鼠肝脾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率进行比较。结果阳虚组的DNA合成率减少,给药治疗组DNA合成率增加,P值分别为0.05和0.01等。

各家论述

1.《本经》: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妇人症瘕。

2.《别录》:除膀胱邪气、腰痛,止痢。

3.《药性论》:益髓,悦颜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壮阳,大补益,主赤白下。

4.《日华子本草》:治男绝阳不兴,女绝阴不产,润五脏,长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遗沥,带下阴痛。

5.《本草经疏》:白酒煮烂顿食,治老人便燥闭结。

6.《本草经疏》:苁蓉,滋肾补精血之要药,气本微温,相传以为热者误也。甘能除热补中,酸能入肝,咸能滋肾,肾肝为阴,阴气滋长,则五脏之劳热自退,阴茎中寒热痛自愈。肾肝足,则精血日盛,精血盛则多子。妇人症瘕,病在血分,血盛则行,行则症瘕自消矣。膀胱虚,则邪客之,得补则邪气自散,腰痛自止。久服则肥健而轻身,益肾肝补精血之效也,若曰治痢,岂滑以导滞之意乎,此亦必不能之说也。

7.《本草汇言》:苁蓉,养命门,滋肾气,补精血之药也。男子丹元虚冷而阳道久沉,妇人冲任失调而阴气不治,此乃平补之剂,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从容之名。

8.《本经逢原》:苁蓉,《本经》主劳伤补中者,是火衰不能生土,非中气之本虚也。治妇人症瘕者,咸能软坚而走血分也。又苁蓉止泄精遗溺,除茎中热痛,以其能下导虚火也。老人燥结,宜煮粥食之。

9.《玉楸药解》:苁蓉,暖腰膝,健骨肉,滋肾肝精血,润肠胃结燥。凡粪粒坚小,形如羊屎,此土湿木郁,下窍闭塞之故。谷滓在胃,不得顺下,零星传送,断落不联,历阳明大肠之燥,炼成颗粒,秘涩难通,总缘风木枯槁,疏泄不行也。一服地黄、龟胶,反益土湿,中气愈败矣。苁蓉滋木清风,养血润燥,善滑大肠,而下结粪,其性从容不迫,未至滋湿败脾,非诸润药可比。方书称其补精益髓,悦色延年,理男子绝阳不兴,女子绝阴不产,非溢美之词。

10.《本草求真》:苁蓉,诸书既言峻补精血,又言力能兴阳助火,是明因其气温,力专滋阴,得此阳随阴附,而阳自见兴耳。惟其力能滋补,故凡症瘕积块,得此而坚即消。惟其滋补而阳得助,故凡遗精茎痛,寒热时作,亦得因是而除。若谓火衰至极,用此甘润之品,同于桂、附,力能补阳,其失远矣。况此既言补阴,而补阴又以苁蓉为名,是明因其功力不骤,气专润燥,是亦宜于便闭,而不宜于胃虚之人也。谓之滋阴则可,谓之补火正未必然。

11.《本草正义》:苁蓉,《本经》主治,皆以藏阴言之,主劳伤补中,养五脏,强阴,皆补阴之功也。茎中寒热痛,则肾脏虚寒之病,苁蓉厚重下降,直入肾家,温而能润,无燥烈之害,能温养精血而通阳气,故曰益精气。主症瘕者,咸能软坚,而入血分,且补益阴精,温养阳气,斯气血流利而否塞通矣。《别录》除膀胱邪气,亦温养而水府寒邪自除。腰者肾之府,肾虚则腰痛,苁蓉益肾,是以治之。利,今木皆作痢,是积滞不快之滞下,非泄泻之自利,苁蓉滑肠,痢为积滞,宜疏通而不宜固涩,滑以去其着,又能养五脏而不专于攻逐,则为久痢之中气己虚,而积滞未尽者宜之,非通治暑湿热滞之痢疾也。苁蓉为极润之品,市肆皆以盐渍,乃能久藏,古书皆称其微温,而今则为咸味久渍,温性已化除净绝,纵使漂洗极淡,而本性亦将消灭无余,故古人所称补阴兴阳种种功效,俱极薄弱,盖已习与俱化,不复可以本来之质一例论矣。但咸味能下降,滑能通肠,以主大便不爽,颇得捷效,且性本温润,益阴通阳,故通腑而不伤津液,尤其独步耳。自宋以来,皆以苁蓉主遗泄带下,甚且以主血崩溺血,盖以补阴助阳,谓为有收摄固阴之效。要知滑利之品,通导有余,奚能固涩,《本经》除阴中寒热痛,正以补阴通阳,通则不痛耳。乃后人引申其义,误认大补,反欲以通利治滑脱,谬矣。

用药禁忌

胃弱便溏,相火旺者忌服。

1.《本草蒙筌》:忌经铁器。

2.《本草经疏》:泄泻禁用,肾中有热,强阳易兴而精不固者忌之。

3.《药品化义》:相火旺,胃肠弱者忌用。

4.《得配本草》:忌铜、铁。火盛便闭、心虚气胀,皆禁用。

经典附方

苁蓉

苁蓉

1.济川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主治肾虚气弱,大便不通,小便清长,腰酸背冷。

2.地黄饮子(《皇帝素问宣明论方》),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主治瘖痱证,舌强不能言,足不能用,口干不欲饮。

3.无比山药丸(《备急千金要方》),健脾益胃,培元滋肾,主治虚劳损伤,肌体消瘦,腰酸膝软,目暗耳鸣,饮食无味。

4.加味四斤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主治肝肾不足,热淫于内,筋骨痿软,行走无力,腰膝酸软,潮热时作,饮食无味。

5.菟丝子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肾气虚损,五劳七伤,少腹拘急,四肢气短、夜梦惊恐,精神困倦,喜怒无常,小便清长,房室不举等。

6.菟丝子散(《医宗必读》),主治膀胱虚寒,小便不禁或过多。

7.苁蓉丸(《医心方》),主治男子五劳七伤,阳痿不起,小便淋漓,尿色赤黄。

8.参茸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主治体虚神疲,耳鸣心悸,遗精早泄,贫血萎黄,神经衰弱。

9.润肠丸(《世医得效方》),主治津液亏少,大便秘结。

炮制加工

1.苁蓉:拣净杂质,清水浸泡,每天换水1-2次(如系咸苁蓉,泡尽盐分),润透,切片(纵切),晒干。

2.酒苁蓉:取苁蓉片,用黄酒拌匀,置罐内密闭,坐水锅中,隔水加热蒸至酒尽为度,取出,晾干。(每苁蓉斤,用黄酒30斤)

3.黑豆制:取苁蓉用米泔水漂泡3天,每天换水1次,去尽咸味,刮去表面鳞叶,切1.5cm厚的片;然后取黑豆5kg炒香,分成3份,每次取1份掺水和苁蓉用微火煮干,取出至半干,再蒸透后晒干,另取黑豆1份同煮,蒸晒,反复3次,晒干即可,每苁蓉kg,用黑豆50kg。

4.《雷公炮炙论》:凡使(苁蓉),先须用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刷去沙土浮甲尽,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丝草样,却蒸,从午至酉出,又用酥炙得所。

栽培技术

生物学特性:苁蓉为寄生植物,寄主为梭梭和白梭等。适于生长沙漠环境。土壤为中细砂,呈中性或偏碱性,含盐分较高。种子多,小而轻,千粒重0.-0.g,种子寿命较长。

栽培技术:用种子毓殖:可选沙土或半流沙沙漠地带,适宜寄生梭梭生长,利用天然梭梭林较集中的沙不墓了,或培育人工梭梭林,在梭梭林东侧或东南侧方向约50-80cm处挖苗床,苗床大小不等,长1-2m,宽1m左右,深50-80cm,或寄生密集处,可挖一条大苗床沟围线许多株寄生,将种子穴播于苗床上,施骆驼粪、牛羊粪等,覆土30-40cm,上面留沟或苗床坑,以便浇水,播种后保持苗床湿润,诱导寄主根延伸苗床上,春、秋播种,2年间部分床内即有苁蓉寄生,少数出土生长,大部分在2-4年内出土,形花结实。

田间管理:沙漠风大,要注意对被风吹裸露的寄主根,进迁培土或用树枝围在寄主根附近防风,苗床要经常浇水保墒,除掉其他植物。喷施壮茎灵使植物杆茎粗壮、植株茂盛。同时可提升抗灾害能力,减少农药化肥用量,降低残毒。苁蓉5月开花时,要进行人工授粉,提高结实率。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白粉病,可用Bo-10生物制剂倍液或25%粉锈宁倍液喷雾防治。根腐病,可松土,发生期用50%多菌灵0倍液灌根。虫害有种蝇,可用90%敌百虫倍液或40%乐果乳油0倍液喷雾或浇灌根部。大沙鼠可用磷化锌或大隆毒铒于洞外诱杀。

药材鉴别

性状:呈扁圆柱形,平直或弯曲,长4—15厘米,直径1.5—2.5厘米。表面红棕褐色至棕褐色,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肉质鳞叶,其先端多残缺。体重,质稍硬而微韧,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深棕色,灰白色维管束强烈弯曲成环状波纹。气微,味甜、成而微苦。

鉴别茎横切面: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外被角质层。皮层稍宽厚,外侧有数10层不规则色素细胞,内含黄棕色物,内侧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内皮不明显。中柱维管束强烈波状排列成环,每束呈菱形,髓部常裂隙状或成空洞。

粉末特征:棕褐色。(1)孔纹细胞长圆形、类圆形,壁稍厚,微木化,孔沟明显,具裂隙状单纹孔。(2)导管多破碎,以螺纹、网纹为主,完整者长一微米,直径10一20微米;梯纹和孔纹导管可见,长60一微米,直径l0一30微米。(3)纤维散在,长梭形,长40一微米,直径6—20微米,壁较薄,孔沟明显,胞腔较大,单纹孔裂隙状。(4)淀粉粒少见,单粒类球形,直径3—20一48微米,脐点多在中间或小端,裂隙状,点状或十字状,层纹明显。(5)鳞叶碎片可见,断面等面型。

理化鉴别(1)取本品粉末0.5g,加70%乙醇5ml,水浴温热10min,滤过。滤液蒸干,加冰醋酸1ml倾入试管中,沿管壁加硫酸1ml,两液界面有棕红色环。(检查甾类)(2)取本品粉末0.5g,加1%盐酸溶液5ml,水浴温热20min,滤过。滤液加碘化铋钾试剂,生成棕红色沉淀。(检查生物碱)(3)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浸渍2h,滤过。滤液蒸干,以1ml乙醇溶解,作供试液。另取甘露醇,加乙醇溶使成每毫升含1mg的溶液,作对照品溶液。取上述二溶液各10μm,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H薄板上,用正丁醇-冰醋酸乙醇-水(4:1:1:2)展开,展距12cm,取出晾干后,喷雾10%硝酸铈铵乙醇溶液显色。供试液色谱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有相同的棕黄色斑点。

产品加工

云烟苁蓉

云烟(12mg苁蓉)Yunyan12mgCongrong

经典风味,一脉相传萃取苁蓉药材之精华,配以天然香料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独特的香气韵味,浓郁丰富,醇和自然。融入“云烟”文化的商标设计,提升“苁蓉”的内涵品质。

 类型    烤烟型    规格      84mm硬      -          -

焦油量    12mg   烟气烟碱量    1.1mg   烟气一氧化碳量   11mg

建议零售价 元/条   -         -         -          -

云烟(软苁蓉)

云烟(软苁蓉)YunyanCongrongsoft

儒雅风格,尊贵典范,萃取苁蓉药材之精华,配以天然香料,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独特的香气韵味,优雅飘逸,回味甘甜。融入“云烟”文化的商标设计,提升“苁蓉”的内涵品质。

类型   烤烟型    规格    84mm软      -          -   

焦油量   12mg 烟气烟碱量   1.1mg   烟气一氧化碳量   11mg

建议零售价 元/条   ?      -         -          

白芷(拉丁文名:Angelicadahurica(Fisch.exHoffm.)Benth.etHook.f.exFranch.etSav),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米,根圆柱形,茎基部径2-5厘米,基生叶一回羽状分裂,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果实长圆形至卵圆形。

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炎、牙痛。赤白带下、痛疖肿毒等症,亦可作香料。北方的一些省区有栽培,多自产自销,少数调省外。一般生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和山谷草地。

中文学名白芷

别名川白芷、芳香

拉丁学名Angelicadahurica(Fisch.exHoffm.)Benth.etHook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伞形目

科伞形科

属当归属

种白芷

分布区域产于中国西南、东北、华北

生态环境田野

域真核域

收起

形态特征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米。根圆柱形,有分枝,径3-5厘米,外表皮黄褐色至褐色,有浓烈气味。茎基部径2-5厘米,有时可达7-8厘米,通常带紫色,

中空,有纵长沟纹。

基生叶一回羽状分裂,有长柄,叶柄下部有管状抱茎边缘膜质的叶鞘;茎上部叶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轮廓为卵形至三角形,长15-30厘米,宽10-25厘米,叶柄长至15厘米,下部为囊状膨大的膜质叶鞘,无毛或稀有毛,常带紫色;末回裂片长圆形,卵形或线状披针形,多无柄,长2.5-7厘米,宽1-2.5厘米,急尖,边缘有不规则的白色软骨质粗锯齿,具短尖头,基部两侧常不等大,沿叶轴下延成翅状;花序下方的叶简化成无叶的、显著膨大的囊状叶鞘,外面无毛。

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直径10-30厘米,花序梗长5-20厘米,花序梗、伞辐和花柄均有短糙毛;伞辐18-40,中央主伞有时伞辐多至70;总苞片通常缺或有1-2,成长卵形膨大的鞘;小总苞片5-10余,线状披针形,膜质,花白色;无萼齿;花瓣倒卵形,顶端内曲成凹头状;子房无毛或有短毛;花柱比短圆锥状的花柱基长2倍。

果实长圆形至卵圆形,黄棕色,有时带紫色,长4-7毫米,宽4-6毫米,无毛,背棱扁,厚而钝圆,近海绵质,远较棱槽为宽,侧棱翅状,较果体狭;棱槽中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长习性

常生长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及山谷地,国内北方各省多栽培供药用。?白芷喜温和湿润的气候及阳光充足的环境,能耐寒。?

地理分布

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东北及华北等地,生长于海拔米至1,米的地区,一般生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和山谷草地。?

主要变种

台湾独活(变种)

(台湾植物名汇)野当归(台湾植物志)、大本山芹菜(台湾植物名汇)

该变种与A.dahurica的不同在于果实和种子有毛,但分枝下部的子房和果实无毛或有很少的毛。特产于中国台湾北部。

国内曾将A.for米osana称为浙独活,认为是中药杭白芷的原植物。考杭白芷为一长期栽培植物,在浙江等省未见有野生分布,是否本种尚待进一步研究。

杭白芷(变种)

(中药志)川白芷(药材名)

该种与白芷的植物形态基本一致,但植株高1-1.5米。茎及叶鞘多为黄绿色。根长圆锥形,上部近方形,表面灰棕色,有多数较大的皮孔样横向突起,略排列成数纵行,质硬较重,断面白色,粉性大。

栽培于四川、浙江、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及南方一些省区,为著名常用中药,主产四川、浙江、销全国并出口。各地栽培的川白芷或杭白芷的种子多引自四川或杭州。

根入药,能祛风,散湿,排脓,生肌止痛;主治风寒感冒,前额头痛,鼻窦炎,牙痛,痔漏,便血,白带,痈疖肿毒,烧伤等症。

祁白芷(变种)

(河北) 禹白芷(河南)

该种的植物形态与杭白芷一致。根圆锥形,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散生,断面灰白色,粉性略差,油性较大。

祁白芷主产河北安国,禹白芷主产河南长葛、禹县。北方的一些省区有栽培,多自产自销,少数调省外。

功效参见杭白芷。?

药用价值

来源

  该品为白芷的干燥根。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性状

  品呈长圆锥形,长10-25厘米,直径1.5-2.5厘米。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圆形,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纵行。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

  鉴别

  (1)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3毫升,振摇5分钟后,静置20分钟,分取上清液1毫升,加7%盐酸羟胺甲醇溶液与20%氢氧化钾甲醇溶液各2-3滴,摇匀,置水浴上微热,冷却后,加稀盐酸调节pH值至3-4,再加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1-2滴,显紫红色。

  (2)取本品粉末0.5g,加水3毫升,振摇,滤过。取滤液2滴,点于滤纸上,置紫外光灯(纳米)下观察,显蓝色荧光。

  (3)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10毫升,浸泡1小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挥干乙醚,残渣加醋酸乙酯1毫升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对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毫升各含1毫克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微毫升,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醚(3:2)为展开剂,在25℃以下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纳米)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炮制

  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浸泡,捞出润透,略哂至外皮无滑腻感时,再闷润后,切片干燥。

  ①《雷公炮炙论》:采得白芷后,刮削上皮,细锉,用黄精亦细锉,以竹刀切,二味等分,蒸一伏时后出,于日中晒干,去黄精用之。

  ②《纲目》:今人采(白芷)根洗甜寸截,以石灰拌匀晒收,为其易蛀并欲色白也。入药微焙。

性味

  辛,温。

  归经

  入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

  祛风,燥湿,消肿,止痛。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8-2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

  阴虚血热者忌服。

  附方

  ①治头痛及目睛痛:白芷四钱,生乌头一钱。上为末,每服一字,茶调服。有人患眼睛痛者,先含水,次用此搐入鼻中,其效更速。(《朱氏集验医方》白芷散)

  ②治诸风眩晕,妇人产前产后乍伤风邪,头目昏重及血风头痛,暴寒乍暖,神思不清,伤寒头目昏晕等证:香白芷(用沸汤泡洗四、五遍)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多用荆芥点腊茶细嚼下。(《百一选方》都粱丸)

  ③治半边头痛:白芷、细辛、石膏、乳香、没药(去油)。上各味等分,为细末,吹入鼻中,左痛右吹,右痛左吹。(《种福堂公选良方》白芷细辛吹鼻散)

  ④治眉框痛,属风热与痰:黄芩(酒浸炒),白芷。上为末,茶清调二钱。(《丹溪心法》)

  ⑤治鼻渊:辛夷、防风、白芷各八分,苍耳子一钱二分,川芎五分,北细辛七分,甘草三分。白水煎,连服四剂。忌牛肉。(《疡医大全》)

  ⑥治肠风:香白芷为细末,米坎调下。(《百一选方》)

  ⑦治大便风秘:香白芷炒为末,每服二钱,米饮入蜜少许,连进二服。(《十便良方》)

  ⑧治痔疮肿痛:先以皂角烟熏之,后以鹅胆汁调白芷末涂之。(《医方摘要》)

  ⑨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脐腹冷痛,须此排脓: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芍药根(白者)、白矾各半两(矾烧枯,别研)。为末,同以蜡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饭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候脓尽,仍别以他药补之。(《本草衍义》)

  ⑩治肿毒热痛:醋调白芷末敷之。(《卫生易简方》)

  ⑾治痈疽赤肿:白芷,大黄等分。为末,米饮服二钱。(《经验方》)

  ⑿治刀箭伤疮:香白芷嚼烂涂之。(《濒湖集简方》)

  临床应用

  治疗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取白芷2两、冰片2分,共研成末,以少许置于患者鼻前庭,嘱均匀吸入。治疗牙痛20例、三叉神经痛2例,显效时间最短1分钟,最长10分钟;治疗头痛21例,有效20例;神经衰弱头痛17例,有效14例,在2-7分钟内显效。或以白芷60克,防风26克,细辛5克,加工制成注射液80毫升,分装灭菌后供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治疗20多例,亦效。另外,本品和紫草、白蜡、忍冬藤、冰片及香油(麻油)配制成白芷油,可治烧伤。

药理作用

抗炎作用:小鼠灌胃白芷或杭白芷煎剂(lg相当生药lg)4g/kg,可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的炎症(P0.01)。

解热镇痛作用:用蛋白胨皮下注射于大白兔背部造成的高热动物模型,1g白芷或杭白芷煎剂15g/kg,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小鼠灌胃白芷或杭白芷煎剂8g/kg,对腹腔注射1%醋酸(0.l/kg)所致的小鼠扭体次数明显减少,作用与氨基比林8米g/kg类似,P0.。小白鼠热板法试验,给药前痛阈在30分钟以内者,灌胃给于白芷或杭白芷8g/kg,给药后60分钟,白芷及抗白芷对痛阈值明显提高,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和0.01。

解痉作用:本品所含的佛手柑内酯、花椒毒素、异欧前胡素乙对兔回肠具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异欧前胡素还能增加兔子宫的收缩力和蚯蚓肌的紧张性。东莨菪素对雌激素或氯化钡所致在体或离体大鼠子宫痉挛有解痉作用,其ED50为0.09米g/kg。

对心血管的作用:本品所含的异欧前胡素和印度榅桲素对猫有降血压的作用,50米g/kg降低动脉压50%,作用维持时间为1.5小时。异欧前胡素与N-乙烯吡咯烷酮的共聚物可使猫动脉压降低的时间延长5-10倍。还能降低离体蛙心的收缩力。

抗菌作用:白芷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人型结核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氧前胡素体外试验对11种菌株有抗菌作用;欧前胡素亦有抗菌作用花椒毒素;对人型结核杆菌H37RV的米IC为米cg/米l。水浸剂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致病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光敏作用:本品所含的香柑内酯、花椒毒素、异欧前胡素乙等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为光活性物质,当它们进入机体后,一旦受到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则可使受照射处皮肤发生日光性皮炎,发生红肿、色素增加、素皮增厚等。光敏活性以花椒毒素为最强,香柑内酯次之,异欧前胡素乙较弱。光敏活性物质可用来治疗白癜风。异欧前胡素为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成分,临床用红斑量测定证明有效。

抗癌作用:异欧前胡素和自当归素具有对Hela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异欧前胡素的ED50μg/米l。

抗辐射作用:白芷甲醇提取物1g/kg于X线照射前5分钟腹腔注射,对小鼠皮肤损害有防护作用。

其他作用:小量白芷毒对动物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迷走神经及脊髓都有兴奋作用,能使血压上升,脉搏变慢,呼吸加深,并能引起流涎呕吐,大景使用能引起强直性间歇性痉挛,继以全身麻痹。

1.

抗炎作用:小鼠灌胃白芷或杭白芷煎剂(lg相当生药lg)4g/kg,可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的炎症(P0.01)。

2.

解热镇痛作用:用蛋白胨皮下注射于大白兔背部造成的高热动物模型,1g白芷或杭白芷煎剂15g/kg,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小鼠灌胃白芷或杭白芷煎剂8g/kg,对腹腔注射1%醋酸(0.l/kg)所致的小鼠扭体次数明显减少,作用与氨基比林8米g/kg类似,P0.。小白鼠热板法试验,给药前痛阈在30分钟以内者,灌胃给于白芷或杭白芷8g/kg,给药后60分钟,白芷及抗白芷对痛阈值明显提高,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和0.01。

3.

解痉作用:本品所含的佛手柑内酯、花椒毒素、异欧前胡素乙对兔回肠具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异欧前胡素还能增加兔子宫的收缩力和蚯蚓肌的紧张性。东莨菪素对雌激素或氯化钡所致在体或离体大鼠子宫痉挛有解痉作用,其ED50为0.09米g/kg。

4.

对心血管的作用:本品所含的异欧前胡素和印度榅桲素对猫有降血压的作用,50米g/kg降低动脉压50%,作用维持时间为1.5小时。异欧前胡素与N-乙烯吡咯烷酮的共聚物可使猫动脉压降低的时间延长5-10倍。还能降低离体蛙心的收缩力。

5.

抗菌作用:白芷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人型结核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氧前胡素体外试验对11种菌株有抗菌作用;欧前胡素亦有抗菌作用花椒毒素;对人型结核杆菌H37RV的米IC为米cg/米l。水浸剂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致病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6.

光敏作用:本品所含的香柑内酯、花椒毒素、异欧前胡素乙等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为光活性物质,当它们进入机体后,一旦受到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则可使受照射处皮肤发生日光性皮炎,发生红肿、色素增加、素皮增厚等。光敏活性以花椒毒素为最强,香柑内酯次之,异欧前胡素乙较弱。光敏活性物质可用来治疗白癜风。异欧前胡素为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成分,临床用红斑量测定证明有效。

7.

抗癌作用:异欧前胡素和自当归素具有对Hela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异欧前胡素的ED50μg/米l。

8.

抗辐射作用:白芷甲醇提取物1g/kg于X线照射前5分钟腹腔注射,对小鼠皮肤损害有防护作用。

9.

其他作用:小量白芷毒对动物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迷走神经及脊髓都有兴奋作用,能使血压上升,脉搏变慢,呼吸加深,并能引起流涎呕吐,大景使用能引起强直性间歇性痉挛,继以全身麻痹。

各家论述

李杲:白芷,疗风通用,其气芳香,能通九窍,表汗不可缺也。

王好古:白芷同辛夷、细辛用治鼻病,入内托散用长肌肉,则入阳明可知矣。

《纲目》:白芷,色白味辛,行手阳明;性温气厚,行足阳明;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如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热也;如漏、带、痈疽诸病,三经之湿热也;风热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为阳明主药,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脓生肌止痛。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本草经疏》:白芷,味辛气温无毒,其香气烈,亦芳草也。入手足阳明、足太阴,走气分,亦走血分,升多于降,阳也。性善祛风,能蚀脓,故主妇人漏下赤白。辛以散之,温以和之,香气入脾,故主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辛香散结而入血止痛,故长肌肤。芬芳而辛,故能润泽。辛香温散,故疗风邪久泻,风能胜湿也。香入脾,所以止呕吐。疗两胁风痛,头眩目痒,祛风之效也。

《本草汇言》: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如头风头痛,目眩目昏;如四肢麻痛,脚弱痿痹;如疮溃糜烂,排脓长肉;如两目作障,痛痒赤涩;如女人血闭,阴肿漏带;如小儿痘疮,行浆作痒,白芷皆能治之。第性味辛散,如头痛、麻痹、眼目、漏带、痈疡诸症,不因于风湿寒邪,而因于阴虚气弱及阴虚火炽者,俱禁用之。

《本草经百种录》:凡驱风之药,未有不枯耗精液者,白芷极香,能驱风燥湿,其质又极滑润,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用之则有利无害者也。盖古人用药,既知药性之所长,又度药性之所短,而后相人之气血,病之标木,参合研求,以定取舍,故能有显效而无隐害,此学者之所殚心也。

《本草求真》: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如头目昏痛,眉棱骨痛,暨牙龈骨痛,面黑瘢疵者是也。且其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渗为渊涕;移于大肠,变为血崩血闭,肠风痔瘘痈疽;风与湿热,发于皮肤,变为疮疡燥痒;皆能温散解托,而使腠理之风悉去,留结之痈肿潜消,诚祛风上达,散湿火要剂也。

《本草正义》:白芷,气味辛温,芳香特甚,最能燥湿。《本经》所谓长肌肤而润泽颜色者,以温养为义,初非谓通治外疡,可以生肌长肉;乃《大明本草》竟以治乳痈、发背、瘰疬、痔瘘、疮痍、疥癣,谓为破宿血,生新血,排脓止痛云云。洁古亦谓治头面皮肤风痹燥痒。濒湖且谓色白味辛,性温气厚,阳明主药,痈疽为阳明湿热,湿热者温以除之,故排脓生肌止痛。颐谓辛温上升之品,可治寒湿,必不可治湿热,而溃疡为病,湿热者十之九而有余,寒湿者十之一而不及,胡可以统治痈疡,抱薪救火。

《日华子》排脓止痛一句,实是无中生有,大乖医药原理。且洁古所谓皮肤燥痒者,明是火燥湿热,又安得投此辛燥之药。濒湖所谓湿热者温以除之一句,如何说得过去。总之诸公于疡科理法,未能体会,人云亦云。

寇宗奭《衍义》谓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脐腹冷痛,皆由败脓血所致,须此排脓,云云。颐谓此症,是带下之一,寒湿瘀垢,互结不通,脐腹冷痛四字,是其寒结确症,故宜用温升而兼泄瘀固涩为治,虽曰败脓,决非溃疡排泄之可以等视,何得妄为比附,竟认作排脓要药,则实热诸疡,必益张其焰而痛不可言。颐治疡廿余年,煎剂中惟湿盛无火之症,间或用之,余则不敢妄试。若消肿敷药之如意金黄散中有此,则取其辛以散结耳。大明又谓去面po疵瘢,固即《本经》面脂之义,然又以为治目赤胬肉,则风火升腾之炽甚者,而亦以温辛升之。濒湖谓治鼻渊,盖鼻渊一症,本有风寒、风热及肺热郁蒸三者之别。风寒郁其肺气,而鼻塞多涕,则白芷升阳可也,若风热鼻渊浊涕,及肺热而黄脓腥臭之鼻渊,胡可一概而论。又谓治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则皆阳明热炽上攻为痛,古法偶用白芷,本以加入清泄剂中,以引经为义,而乃列为专条,等于主要之君药,岂非大谬耶!白芷辛温,芳香燥烈,疏风散寒,上行头目清窍,亦能燥湿升阳,外达肌肤,内提清气,功用正与川芎、藁本近似。

《本经》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皆其清阳下陷,寒湿伤于中下之症,温升燥湿始为合宜。若阴虚不摄,或湿热浸淫,而为此诸症,非可概治。头风目泪,亦惟阳气素虚,而风寒风热乘之者,庶能合辙,如阳盛而袭风热,已难概用,亦有阴虚肝木上乘,疏泄太过,而迎风泪流者,更非所宜。长肌肤,作面脂,皆与藁本同。

《别录》疗风邪,即以风寒外侵言之。久渴,仲醇谓当作久泻,甚是。燥湿升清,振动阳明之气,固治久泻之良剂,必非渴症所宜。且古今各家,皆未闻以此疗渴也。其治呕吐者,胃阳不振,食入反出者宜之,而胃火炽盛,冲激逆上,不可悮用。胁满乃木郁土中,过抑少阳之气,不得条达者宜之,而肝胆火炎,qi撑横逆者,又在所禁。治风痛头眩,亦惟阳和之气,不司布护,而外风袭之者,始为合辙。

《百一选方》都梁丸,是为阳虚风眩之实验,若阴虚气火上浮而为风眩,则又不可同日语矣。

《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

《别录》:疗风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泻),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

《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

《日华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

《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

1.

李杲:白芷,疗风通用,其气芳香,能通九窍,表汗不可缺也。

2.

王好古:白芷同辛夷、细辛用治鼻病,入内托散用长肌肉,则入阳明可知矣。

3.

《纲目》:白芷,色白味辛,行手阳明;性温气厚,行足阳明;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如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热也;如漏、带、痈疽诸病,三经之湿热也;风热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为阳明主药,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脓生肌止痛。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4.

《本草经疏》:白芷,味辛气温无毒,其香气烈,亦芳草也。入手足阳明、足太阴,走气分,亦走血分,升多于降,阳也。性善祛风,能蚀脓,故主妇人漏下赤白。辛以散之,温以和之,香气入脾,故主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辛香散结而入血止痛,故长肌肤。芬芳而辛,故能润泽。辛香温散,故疗风邪久泻,风能胜湿也。香入脾,所以止呕吐。疗两胁风痛,头眩目痒,祛风之效也。

5.

《本草汇言》: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如头风头痛,目眩目昏;如四肢麻痛,脚弱痿痹;如疮溃糜烂,排脓长肉;如两目作障,痛痒赤涩;如女人血闭,阴肿漏带;如小儿痘疮,行浆作痒,白芷皆能治之。第性味辛散,如头痛、麻痹、眼目、漏带、痈疡诸症,不因于风湿寒邪,而因于阴虚气弱及阴虚火炽者,俱禁用之。

6.

《本草经百种录》:凡驱风之药,未有不枯耗精液者,白芷极香,能驱风燥湿,其质又极滑润,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用之则有利无害者也。盖古人用药,既知药性之所长,又度药性之所短,而后相人之气血,病之标木,参合研求,以定取舍,故能有显效而无隐害,此学者之所殚心也。

7.

《本草求真》: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如头目昏痛,眉棱骨痛,暨牙龈骨痛,面黑瘢疵者是也。且其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渗为渊涕;移于大肠,变为血崩血闭,肠风痔瘘痈疽;风与湿热,发于皮肤,变为疮疡燥痒;皆能温散解托,而使腠理之风悉去,留结之痈肿潜消,诚祛风上达,散湿火要剂也。

8.

《本草正义》:白芷,气味辛温,芳香特甚,最能燥湿。《本经》所谓长肌肤而润泽颜色者,以温养为义,初非谓通治外疡,可以生肌长肉;乃《大明本草》竟以治乳痈、发背、瘰疬、痔瘘、疮痍、疥癣,谓为破宿血,生新血,排脓止痛云云。洁古亦谓治头面皮肤风痹燥痒。濒湖且谓色白味辛,性温气厚,阳明主药,痈疽为阳明湿热,湿热者温以除之,故排脓生肌止痛。颐谓辛温上升之品,可治寒湿,必不可治湿热,而溃疡为病,湿热者十之九而有余,寒湿者十之一而不及,胡可以统治痈疡,抱薪救火。

《日华子》排脓止痛一句,实是无中生有,大乖医药原理。且洁古所谓皮肤燥痒者,明是火燥湿热,又安得投此辛燥之药。濒湖所谓湿热者温以除之一句,如何说得过去。总之诸公于疡科理法,未能体会,人云亦云。

寇宗奭《衍义》谓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脐腹冷痛,皆由败脓血所致,须此排脓,云云。颐谓此症,是带下之一,寒湿瘀垢,互结不通,脐腹冷痛四字,是其寒结确症,故宜用温升而兼泄瘀固涩为治,虽曰败脓,决非溃疡排泄之可以等视,何得妄为比附,竟认作排脓要药,则实热诸疡,必益张其焰而痛不可言。颐治疡廿余年,煎剂中惟湿盛无火之症,间或用之,余则不敢妄试。若消肿敷药之如意金黄散中有此,则取其辛以散结耳。大明又谓去面po疵瘢,固即《本经》面脂之义,然又以为治目赤胬肉,则风火升腾之炽甚者,而亦以温辛升之。濒湖谓治鼻渊,盖鼻渊一症,本有风寒、风热及肺热郁蒸三者之别。风寒郁其肺气,而鼻塞多涕,则白芷升阳可也,若风热鼻渊浊涕,及肺热而黄脓腥臭之鼻渊,胡可一概而论。又谓治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则皆阳明热炽上攻为痛,古法偶用白芷,本以加入清泄剂中,以引经为义,而乃列为专条,等于主要之君药,岂非大谬耶!白芷辛温,芳香燥烈,疏风散寒,上行头目清窍,亦能燥湿升阳,外达肌肤,内提清气,功用正与川芎、藁本近似。

《本经》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皆其清阳下陷,寒湿伤于中下之症,温升燥湿始为合宜。若阴虚不摄,或湿热浸淫,而为此诸症,非可概治。头风目泪,亦惟阳气素虚,而风寒风热乘之者,庶能合辙,如阳盛而袭风热,已难概用,亦有阴虚肝木上乘,疏泄太过,而迎风泪流者,更非所宜。长肌肤,作面脂,皆与藁本同。

《别录》疗风邪,即以风寒外侵言之。久渴,仲醇谓当作久泻,甚是。燥湿升清,振动阳明之气,固治久泻之良剂,必非渴症所宜。且古今各家,皆未闻以此疗渴也。其治呕吐者,胃阳不振,食入反出者宜之,而胃火炽盛,冲激逆上,不可悮用。胁满乃木郁土中,过抑少阳之气,不得条达者宜之,而肝胆火炎,qi撑横逆者,又在所禁。治风痛头眩,亦惟阳和之气,不司布护,而外风袭之者,始为合辙。

《百一选方》都梁丸,是为阳虚风眩之实验,若阴虚气火上浮而为风眩,则又不可同日语矣。

9.

《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

10.

《别录》:疗风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泻),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

11.

《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

12.

《日华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

13.

《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

化学成分

脂溶性与水溶性成分

主要为香豆素类(cou-marins),含量为0.%~1.%,其中主要有氧化前胡(oxypeucedanin)0.06%~0.43%,欧前胡素(imperatorin)0.1%~0.83%,异欧前胡(isoimperatorin)0.05%~0.15%。其他香豆素类成分有白当归素(byakangelicin),白当归脑(byakangelicol),脱水比克白芷素(anhydrobyakanrgelicin),佛手柑内酯(bergapten)、伞形花内酯(umbeliferone)等。?此外,卢嘉等在杭白芷药材中首次分得佛手酚(bergaptol)、广金钱草碱(desmodimine)。?白芷中分得的水溶性成分有棕榈酸(palmiticacid)、豆甾醇(stia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in)?等。

挥发成分

通过对不同商品白芷的挥发油研究,鉴定出69种化学成分,主要有3-亚甲基-6(1-甲乙基)-环巳烯(cyclhexene,3-methyl-ene-6-(1-methylethl),)、十八碳醇(octadecano)等。?将白芷挥发油按适当比例溶于乙酸乙酯,用气质联用从中鉴定了82个化合物,其中含量较高的有环十二烷、土青土香烯酮(2)、11,14-二十碳二烯酸甲脂、十四醇乙酸脂等。?

微量元素

对日本白芷用原子发射光谱测定了K、Na、Ca、米g、Fe、米n、Zn、Cu等元素的含量。?测定白芷中Ca、Cu、Fe、Zn、米n、Ni、Co、Cr、米o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Fe、Ca、P的含量较高,其对人体有害的Pb、Cd含量极低,不会中毒,副作用也较小。?

繁殖方式

用种子繁殖,一般采用直播,不宜移栽。

适时播种是获得高产的重要环节之一。过早播种,冬前幼苗生长过旺,第2年部分植株会提前抽薹开花,根部木质化或腐烂,不能做药用,影响产量;过迟因气温下降,影响发芽出苗,幼苗易受冻害,幼苗生长差,产量低。隔年种子发芽率低,新鲜种子发芽率高,生产上选用当年收获的新鲜种子播种,一般以秋播为主,春播产量低,质量差。适宜的播种期因气候和土壤肥力而异。气温高迟播,气温低早播,土壤肥沃可适当迟播,相反则宜稍早。

秋播一般于9-10月播种,条播按行距35厘米开浅沟播种;穴播按穴距(15-20)厘米×30厘米播种,播后盖薄土,压实,播后15-20天出苗。每㎡用种量条播约1.5kg,穴播约1kg。播种前用2%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喷洒在种子上,搅拌,闷润8小时左右,再播种,能提早出苗,大大提高出苗率。?

栽培技术

灌溉

于土壤冻结前浇一次封冻水。次春返青后,浅锄一次。半年后再锄一次,此次目的是锄断支根,使主根直伸向下,减少分叉。之后要再锄4-5遍,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

定苗

白芷播种当年不间苗,翌春返青苗高7-10厘米时,按株距20厘米左右定苗。间苗时应除去过壮大苗及过纤弱苗,留以生长适中的苗。因过壮大苗易开花结种,根部生长不好,不能人药。?

追肥

秋播后,当年不必追肥。只在入冬封冻前,结合灌封冻水,在畦面上盖以马粪或土杂肥,既为小苗越冬防止了冻害,又可作翌春的第一次追肥。翌年返青后,可结合中耕松土,追施饼肥、化肥或圈肥。?

摘苔

有抽苔开花者,应及时摘除花苔,以保根部质量。?

选种

留种用的植株,在收获时选留,经翌年生长抽苔,方能采种。留种方法有三种:

(1)原地留种:在收获时间隔留下一部分根不收挖,使株距达60厘米左右,原地越冬。

(2)随收获随移栽:收获时,选主根无分叉、拇指粗细健壮的根作种根,按株行距60厘米X60厘米栽植于已准备好的种子田,栽时挖30厘米深的穴,施穴肥后将种根栽于穴内,填土踏实、浇水。

(3)窖藏越冬:北方温度很低的地方,将选好的种根置于地窖砂藏越冬,翌春栽于种子田,方法同随收随栽。

留种白芷6-7月抽苔开花、结籽,8月种子陆续成熟。因主茎顶端种子形成的植株易提前开花,其根常不能人药,而主茎花序下部以及二、三级花序枝结的种子一般不饱满。因此采种时,应当选采主茎花序中部一级枝上结的种子。生长较好的母株,选有关部位上的种子,播后出苗率高,成活率也最高,种后抽苔率低,因此尽量选采生长较好的母株上主茎花序中部一级枝上结的种子。每亩种子田可收获种子-kg。7-8株所产的种子即可供一亩地播种之用。?

收获

春播白芷当年收获,随各地无霜期长短不同,收获期分别在10月中、下旬和11月上旬进行。秋播白芷第二年7-8月叶片枯萎时采收。采收过早,加工出的成品粉性不足,质量下降;过晚则会因地上茎枯萎已久,新芽生长而影响根的质量。每亩鲜货-kg,产量高者可达kg。

全国各地因气候差异较大,栽种方法略有不同,因此南方一般7月下旬至8月下旬刨收。收获时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出根,抖净泥土,运到晒场进行加工。

加工时剪去残茎基,除去须根,按大、中、小分别暴晒,日晒夜收,昼摊夜堆,反复晒至全干即为成品药材。

白芷含淀粉量较高,很不易干燥。收获后或加工过程中如遇阴雨天气,鲜根或晒软的根都可用硫磺熏蒸,防止霉烂。熏时将白芷置密闭的室或箱的架子上,点燃架下盛器中的硫磺。每kg白芷用硫磺g。熏1-3天后再晒干或烘干(硫磺要熏透:硫磺慢慢加人,使不熄火断烟,常取样检查,把根切开涂上碘酒,若蓝色很快消失,表示已熏透,否则须继续熏。)。

烘干用炕,温度以60℃左右为宜。

无论晒干或烘干,干燥过程均要连续进行,中间不可中断,否则尽管最后完全干燥,但其根心部会变黑而质量下降。每3-4kg鲜根可加工出lkg干药材。

白芷成品以根条肥大、均匀、质重、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

病虫防治

病害

斑枯病:又名白斑病,是真菌中一种半知菌,常在生长后期发生,主要为害叶片,病斑为多角形,初期暗绿色,后变为灰白,上面生有黑色小点。可使叶片全部枯死。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病叶并集中烧毁;发病前或初期用l:1:的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倍液喷雾,7-10天1次,连续2-3次。?

虫害

有黄凤蝶幼虫、红蜘蛛及蚜虫等,可用杀虫剂杀灭。?

植物文化

民间传说

传说一:

据说北宋初年,南方有一富商的女儿,每逢行经腹痛剧烈,致形体日衰。富商带她欲往京都寻求名医,到汴梁时女儿经期适至,腹痛难忍。正遇一采药老人,仔细询问病情后,老人从药篓中取出白芷一束相赠,嘱咐洗净水煎饮服。富商谢过,按法煎制,一煎服了痛缓,二煎服了痛止,再服几剂,来月行经安然无恙。从此,妇女行经不舒,煎服白芷,在民间广为使用。

传说二:

有一位看起来年已过30岁的秀才,时常感到头沉重并伴有头痛。刚有这种感觉的时候,还以为是因为读书过劳造成的,因此并没有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头痛加剧,同时面部发麻,从头后部及两肋滴滴嗒嗒流出冷汗,疼得他简直难以忍受,家里仆人忙请来医生为他诊治。可相继请来了数位医生,诊脉,开药,但服药后,丝毫未见效果。友人见状,给他介绍了湖北省巫山有位专治头痛的名医。秀才在家人的劝导下,终于上路,随家人前往巫山处求医。可是秀才见到医生后,秀才呻吟并乞求着医生。医生将秀才留下,开始为他治病。被安排在病室住下的秀才,接过医生从药箱中取出像小拇指头大小的药丸,放在口中慢慢地嚼后,用荆芥汤服下。当秀才把药丸放入口中慢慢地咀嚼时,有一种特殊的香气,直通鼻窍,使人感到一股清新之气,直达脑海,好不惬意。翌日下午,秀才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往日若无其事的表情。他暗自揣摩,原先经数位医生诊治都无法解除的头疼,在这只靠几粒药丸即止住了头疼,真是名不虚传的名医。其药神效,立竿见影啊!可又让人琢磨不透。

用石臼粉碎的药材,正是秀才白天在棚子里看见的那种带有茎叶的白色的根。不分大小,碾成细粉,再加热蜂蜜,搅拌,转眼间,就制成了药丸,然后放在木制盘里干燥。转天清晨,秀才被从梦中叫醒。他看到医生站在床前,急忙起身,坐在床上。“关于这种药,我想好像你已经知道了。那么我也就不再对你隐瞒了。”医生说着,脸上浮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安心表情。“这种药,是我家的祖传秘方,它具有很强的止痛效果。可是,很遗憾,这种药材的名字没能传下来。在你刚来的时候,曾提出过不许提任何问题的条件。我在想,没有不知道药材名称的医生吧?你是从郡办学校毕业的秀才,我想求你一件事,给这种药材起个恰当的名字。所以,这么早就跑到你这里来了,请你一定不要介意。今天我要是不对你说此事,我想你一定要回家了。”一直在默默地听医生说话的秀才,此时他紧紧地握住了医生的双手。“正如先生所说,昨天,我确实在院子的药棚里,初次见到了治疗我头疼的草药。您让我给这个草药起个名字,真让我从心里高兴。其实我也不知道这种草叫什么。如果真是要给它命名,就叫它‘香白芷’,您看如何?让我简单地解释一下它的含义,‘香’是这种草药本身具有的独特香气;‘白’是这种药材的颜色;最后一字‘芷’吗,即所谓最初长出的根的意思。”医生听了秀才的话,拍手大笑起来,不用说他有多么高兴了。就这样,叫做“香白芷”的镇痛药,从此以后,成了巫山的特有药材,并在全国各地被广泛地使用了。

传说三:

据记载,古代有个叫王定国的人,长期患头痛病,来到都梁求名医杨介医治,只服了杨介的三丸药即疼痛消失。王定国于是向杨介恳求能得到这个药方,杨介告诉他,只需用白芷一味,洗净晒干,研为粉末,做成弹子大药丸。于是王定国回家后每天吃一丸,以清茶服下,病痛很快痊愈。于是他将此药丸称为“都梁丸”。?

传说四:

临川地界有人被毒蛇咬伤,当即昏死,小臂肿得如大腿一般,遍身呈黄黑色,奄奄一息。一个道人见状,立即用井水调香白芷粉一斤,给他灌下。少顷,伤者只觉肚脐处胀动,黄黑水自口喷薄而出。良久,伤者肿胀消退,转危为安。?

传说五:

从西域来到遂宁的妙庄王三公主妙善公主在遂修行得道成为观音后,她为了救灾救难,普渡众生,用净水点化了一种植物,成为白芷,流传于世,用以拯救生灵。所以,遂宁白芷呈圆锥形,犹如观音的净水瓶,香气浓郁,药到病除,如观音的大慈大悲,佛法无边——?

相关诗词

屈原选段《楚辞七谏沉江》

不顾地以贪名兮,心怫郁而内伤;

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

象征意义

蕙兰和白芷在尧、舜、禹时将窜纫成一对称为“蕙芷”代表着中华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中华民族秀丽山河与繁荣昌盛、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标志。“蕙芷”是中国文华的精华,是中国和人民本身象征。

防风,中药名。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是一种药草的名字,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喜凉爽气候,耐寒,耐干旱,主产于河北、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防风的根可生用。味辛、甘,性微温。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

采收时间春、秋二季

用量5-10g

毒性无毒

入药部位

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

性味

味辛、甘,性微温。

归经

归膀胱、肺、脾、肝经。

功效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主治

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正,脾虚湿盛。

相关配伍

1、治一切眼疾:蕤仁(去油)三钱,甘草、防风各六钱,黄连五钱,以三味熬取浓汁,次下蕤仁膏,日点。(孙氏《集效方》)

2、骨蒸烦热及一切虚劳烦热,大病后烦热,并用地仙散:地骨皮二两,防风一两,甘草(炙)半两。每用五钱,生姜五片,水煎服。(《济生方》)

3、小便淋涩:三物木防己汤∶用木防己、防风、葵子各二两。咀。水五升,煮二升半,分三服。(《千金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克。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禁忌

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血虚发痉、阴虚火旺者慎用。

炮制方法

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生理特性

防风为多年生草本,高30-0px。根粗壮,长圆柱形,有分枝,淡黄桂冠色,根斜上升,与主茎近等长,有细棱。花期8-9月,果期9-10月。其喜凉爽气候,耐寒,耐干旱。宜选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酸性大,粘性重的土壤中种植。

产地

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山东等地。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三十六般风,去上焦风邪,头目滞气,经络留湿,一身骨节痛。除风去湿仙药。”[1]

2、《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邪。”

3、《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为毛茛科植物,母根叫乌头,为镇痉剂,冶风庳,风湿神经痛。侧根(子根)入药,叫附子。有回阳、逐冷、祛风湿的作用。治大汗亡阳、四肢厥逆、霍乱转筋、肾阳衰弱的腰膝冷痛、形寒爱冷、精神不振以及风寒湿痛、脚气等症。

乌头主产四川、陕西。云南、贵州、河北、湖南、湖北、江西、甘肃等省有栽培。

乌头株高60-厘米。侧根常数个,侧生于主根四周。栽培品种的侧根(即称附子)通常1-2个,倒卵圆形至倒卵形。茎直立。叶互生。总状花序,花大,蓝紫色。

中文学名乌头

拉丁学名Aconitumcarmichaelii

二名法Aconitumcarmichaeli

界植物界

族翠雀族(DelphineaeWarming)

门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又称木兰纲。

亚纲木兰亚纲(Magnoliidae)

目毛莨目Ranunculales}

科毛茛科(Ranunculaceae)

亚科金莲花亚科(HelleboroideaeHutch)

属乌头属(Aconitum)

种乌头

命名者及年代Debeaux

分布区域安徽,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湖北,河南,湖南,江苏,江西,辽宁,陕西,山东,四川,云南,浙江

收起

形态特征

块根倒圆锥形,长2-4厘米,粗1-1.6厘米。茎高60-厘米,中部之上疏被反曲的短柔毛,等距离生叶,分枝。?

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茎中部叶有长柄;叶片薄革质或纸质,五角形,长6-11厘米,宽9-15厘米,基部浅心形三裂达或近基部,中央全裂片宽菱形,有时倒卵状菱形或菱形,急尖,有时短渐尖近羽状分裂,二回裂片约2对,斜三角形,生1-3枚牙齿,间或全缘,侧全裂片不等二深裂,表面疏被短伏毛,背面通常只沿脉疏被短柔毛;叶柄长1-2.5厘米,疏被短柔毛。?

顶生总状花序长6-10厘米;轴及花梗多少密被反曲而紧贴的短柔毛;下部苞片三裂,其他的狭卵形至披针形;花梗长1.5-3厘米;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长3-5毫米,宽0.5-0.8毫米;萼片蓝紫色,外面被短柔毛,上萼片高盔形,高2-2.6厘米,自基部至喙长1.7-2.2厘米,下缘稍凹,喙不明显,侧萼片长1.5-2厘米;花瓣无毛,瓣片长约1.1厘米,唇长约6毫米,微凹,距长2-2.5毫米,通常拳卷;雄蕊无毛或疏被短毛,花丝有2小齿或全缘;心皮3-5,子房疏或密被短柔毛,稀无毛。蓇葖长1.5-1.8厘米;种子长3-3.2毫米,三棱形,只在二面密生横膜翅。?

花期9月至10月,果期10月至11月。?

生长环境

船形乌头

船形乌头

乌头喜温暖湿润气候,选择阳光充足、表上疏松排水良好、中等肥力土壤为佳,适应性强,忌连作。因为乌头为宿根性草本植物,生产上一般采用块根繁殖。于12月上中旬,表土10厘米地温10℃以上时栽种,7天后发出新须根。一般冬至前20天栽种的先发根后出苗,产量较高;冬至后20天栽种的先出苗后发根,产量较低。?

分布范围

在中国分布于云南东部、四川、湖北、贵州、湖南、广西北部、广东北部、江西、浙江、江苏、安徽、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山东东部、辽宁南部。在四川西部、陕西南部及湖北西部一带分布于海拔-2米,在湖南及江西分布于-米间,在沿海诸省分布于-米间;生山地草坡或灌丛中。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山东烟台。?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乌头前茬作物以水稻、玉米、蔬菜、小麦或黄连地作物收获后,进行翻晒,充分风化,使土壤细碎,作畦,宽-厘米,高16厘米,沟宽26厘米,在畦上施腐熟厩肥,堆肥,每公顷10千克以上,翻入土中,充分混匀,整平畦面呈弓背形。?

播种方法

乌头播种方法多半是根块繁殖,分直接下种,贮藏备种。培育优质高产品种,必须选择在海拔0米左右的山区培育、繁殖材料。

1、直接下种

适时下种很重要,7月下旬至8月初将土地备好,收乌药时,适合作种栽的附子立即按行距50厘米,株距26厘米,深10厘米开穴,栽1-2个种栽,使芽口向上,覆土3厘米,再套种蔬菜、蚕豆、豌豆、小麦等。天干旱时7-8天浇水一次,让附子在地里休眠,第二年出苗生长。?

2、贮藏备种

收附子时,大的药用,小的留在蔸上,假植沙质壤土中,种时取出种栽;若从老蔸取下种栽,用沙质壤土或砂土挖66厘米左右深的坑,在下面铺一层种栽,上盖16厘米厚砂土,再铺一层栽子,盖上砂土,直到地面,作成瓦背形,四周和中间立几束玉米秆等物使之通气。12月份,到备好的地里,分大中小三等,大株行距26厘米,中株行距20-23厘米,小株行距16厘米,施足底肥,以厩肥和适量的过磷酸钙(每公顷千克)施人穴内,覆土6-10厘米,每公顷下种量为千克,冬裁时要选择健壮整齐、产量高、质量好的幼苗。过于寒冷的地方木能冬种也可春天栽种,方法同上,和玉米、花生、甘薯等套种,每公顷产乌药60万个左右,一般只能繁殖两年。山区培育品种,防止退化,优良品种以“和尚头”为最好,块根大产量高。?

3、间套作方法

附子栽完后,随即在畦的一面套种青笋,每隔16厘米远种一窝。第二年4月底或5月初青笋收后,套种玉米,每隔50厘米种一窝,每穴留两苗,套种玉米只套种在畦的向阳面,主要为附子遮荫。附子收获后,立即在畦上播种白菜,不必施肥,每公顷可产白菜52千克。也可在附子收获后,再栽晚稻苗,先把稻秧寄栽在别的稻田内,6厘米距离一株,7月底8月初附子收获后,立即灌水整地栽秧。如果玉米还未成熟,可暂留不收,如果水浅,可在挖了附子的畦内栽秧,不影响玉米最后成熟。这样能粮药双收。例如在陕西南郑县五拱公社年收获了0.27公顷附子,每公顷产附子千克,玉米4千克,晚稻每公顷产0千克。?

田间管理

加强管理是保证附子优质高产的关键。

1、修根打尖

修根分两次进行,第一次4月上旬苗长出4-5片叶时进行,把植株附近泥土刨开,现出母根及附于大的在母根内侧留2-3个较大的附于,小苗留一个,其余的附子全部摘掉。第二次在5月中旬,刨13-16厘米深以露出附子上半部为度,削去母根上的新生小附子及所保留的大附子上的须根,只留下面一个独根,使附子表面光滑,注意勿损伤母根。?

打尖:每次施肥前要打尖。3-5天后,在植株叶腋间长出腋芽,立即拿去,使营养集中于附子的生长。

2、除草追肥

乌头栽植宜精细,除保持土壤湿润疏松外,见草就除,夏天忌积水,适时追肥,苗高6厘米时,追第一次肥,每公顷施腐熟饼肥千克,混合稀粪液37于克,施在行间。第二次施肥在第一次修根后,施腐熟饼肥1千克混合稀粪水37千克,施在每两株距间。第三次施肥在第二次修根后,粪量加大施在上次未施的两株距间。注意病植株,发现即拔掉烧毁,缺苗者要补齐。?

3、培土

为防治雨水侵入根部,减少根腐病,降低地温,促进块根膨大,在追肥时将畦两侧的土搂入植物根部作成鱼背形。?

4、灌水排水

如果遇到春旱或土壤过于干旱,应及时浇水,气温升高后,应浇早晚水,雨季注意排水,防止乱根。?

5、采收加工

附子栽后第二年7月收获。如遇连续阴雨,块根容易腐烂,可提前采收。最晚不要超过立秋。?留种地冬季随挖随栽。用锄头刨出块根去掉须根泥土,去掉地上茎叶将附子和母根分开,每公顷产附子7千克左右,母根晒干称为川乌、附子含有乌头成分,属剧毒药,用药前必须加工。?

药用价值

乌头作用

乌头为散寒止痛要药,既可祛经络之寒,又可散脏腑之寒。然其有大毒,用之宜慎。?

适应症:乌头能散经络之寒而止痛,适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如乌头汤治历节病,散脏腑之寒而止痛,适用于寒邪所致心腹疼痛,乌头赤石脂丸治心痛,赤丸治腹满痛,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治寒疝腹痛。

乌头除单独为方外,多与它药配伍使用。有相辅相成配伍者,如乌头赤石脂丸,方中大辛大热之乌头为主药,逐寒止痛,与大辛大热之附子、蜀椒、干姜合用,相辅相成,以加强其温阳逐寒止痛之力;也有相反相成配伍者,如治寒饮上逆腹痛的赤丸方中,乌头与相反药半夏同用,相反相成,以增强散寒化饮降逆之功。

化学成分

附子含中乌头碱(mesaconitine)、乌头碱(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异乌头碱(isoaconitine)、塔拉弟胺(talatisamine)、川乌碱甲、乙(chuan-wubaseA、B)。

草乌含剧毒的双脂类生物碱:中乌头碱(mes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乌头碱(aconitine)等。?

成分药理

川乌含双酯型二萜生物碱,约0.4%-0.8%。如乌头碱、中乌头碱等。经水解可成为毒性较小的单酯类生物碱。另有报道含塔拉地萨敏、川乌碱甲、乙。草乌含果宁、β谷固醇等成分。

实验证明,乌头注射液(每ml含乌头碱0.4mg)对小鼠移植性肿瘤前胃癌Fc和肉瘤S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并能抑制Lewis肺癌自发转移。以生川乌为主组成的复方三生针注射液体外实验,对人肺癌、肝癌、胃癌细胞均有直接杀伤效应和抑制作用,能使细胞分裂停止在中期以前,与长春新碱的作用相似。并能抑制人肺癌细胞、小鼠Lewis肺癌细胞及肝癌细胞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尤对RNA的合成抑制最强。复方三生针的不同浓度对癌细胞的抑制率,肺癌为59.8%,肝癌为82.7%。该药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ANAE阳性率、淋巴细胞转化率、血清IgG及菌酶含量均无明显影响,提示复方三生针的抗癌机制可能主要是与其抑制细胞生长和核酸代谢有关。草乌能提高血清总补体的活性及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现代应用

恶性肿瘤

汤铭新等报道,用0.8mg/2ml的乌头注射液,每日1-2次肌肉注射,30天为1疗程,休息15-30天后继续给药,治疗晚期胃癌不能手术者16例,总有效率为61.54%;治疗胃癌姑息术后患者46例,有效率为80.0%;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22例,有效率为54.54%。有效病例表现疼痛缓解,食欲增加,存活期延长。临床观察认为四川产乌头制成的注射液疗效显著,它不但能缓解胃癌、肝癌患者的消化道症状,而且还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无毒副作用,不成瘾,优于化疗。

白血病

郑金福等等报道,用生川乌配巴豆、雄黄等药组成“抗白丹”治疗10例白血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血象或骨髓象检查确诊,其中急淋2例,急粒6例,急单2例。抗白丹剂量成人每天4-8丸,小儿l-4丸,于清晨5时开水一次送服。连服3-5天,休息1天。一般先从小量开始,逐步加量,以保持大便每天4-5次为度。结果,单用抗白丹治疗的6例中,有效2例,无效4例,抗白丹合并化疗的4例中,有效3例,无效1例。

毒性

毒副反应

乌头中毒多与超量、生用、配伍不当或与酒同用有关。表现症状为口舌、四肢及全身发麻、头晕、耳鸣、言语不清及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腹痛腹泻等症。可用中药蜂蜜冲服解毒或饮绿豆汤。

用药禁忌

用量过大

  乌头分川乌、草乌。草乌毒性更大。乌头因采集时间,炮制、煎煮时间不同,中毒剂量差别很大。川乌为3-30克,草乌为3-4.5克,乌头碱0.2毫克口服即可中毒。川乌中毒可见口舌及全身发麻、恶心呕吐、胸闷、痉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体温不升、心律紊乱、神志不清、昏迷,以至循环、呼吸衰竭而死亡。草乌中毒症状与川乌基本相同。乌头类中毒量个体差异很大,有人仅煎服川乌6克,亦有仅服草乌1克即引起中毒。因此应特别注意中毒的早期症状,及早救治。临床使用乌头也宜以小剂量开始试用。

未经炮制

  乌头毒性大,故必须经过炮制才可内服,内服处方上也应写明制乌头或制川乌、制草乌。未经炮制服用,很少量即可引起中毒。

配伍不当

  前人认为乌头不宜与贝母、白芨、半夏、瓜蒌同用。另外,临床有乌头与麻黄同用引起中毒的报道。

煎煮时间太短

  乌头久煎或新近采用的高压蒸制,能减少毒性。如病情需加大乌头用量,更宜久煎。煎煮时间过短易致中毒。乌头切忌生用。

蓄积中毒

  长期服用乌头,可蓄积体内引起中毒,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更易发生此类中毒。如病情需要久服含乌头的制剂,可用间断服药法。服用数日或数周后,间断1周。另外,每日服药可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将每日总量分几次服用,有利于毒素的排泄。

食用禁忌

服用乌头时,不能食用豆鼓、鼓汁、盐酸等食物。因为它们药性相反,同食影响疗效并对身体不利。

中毒症状

1、神经系统

四肢麻木,特异性刺痛及蚁行感,麻木从上肢远端(指尖)开始向近端蔓延,继后为口、舌及全身麻木,痛觉减弱或消失,有紧束感。伴有眩晕、眼花、视物模糊。重者躁动不安、肢体发硬、肌肉强直、抽搐,意识不清甚至昏迷。?

2、循环系统

由于迷走神经兴奋及心肌应激性增加,可有心悸、胸闷、心动过缓、多源性和频发室性早搏、心房或心室颤动或阿-斯综合征等多种心律失常和休克。?

3、呼吸系统

呼吸急促、咳嗽、血痰、呼吸困难、紫绀、急性肺水肿,可因呼吸肌痉挛而窒息,甚至发生呼吸衰竭。?

4、消化系统

恶心、呕吐、流涎、腹痛、腹泻、肠鸣音亢进,少数有里急后重、血样便、酷似痢疾。?

临床诊断

1、病史:有用乌头碱类植物病史。

2、临床表现:口服中毒者,首先表现口腔及咽部粘膜刺痛及烧灼感,舌及口腔周围有麻木感,言语笨拙。

急救处理

1、口服或外用含有草乌头或附子的中药或药酒者,应立即停止使用。

2、早期应即刻催吐、洗胃和导泻。洗胃液可用高锰酸钾及鞣酸溶液。导泻剂可在洗胃后从胃管中注入硫酸钠或硫酸镁。也可用2%盐水高位结肠灌洗。

3、大量补液,以促进毒物的排泄。

4、对心跳缓慢,心律失常者可皮下或肌肉注射阿托品1-2mg,4-6小时可重复注射,重者可用阿托品0.5-1mg加入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静注。

5、对症治疗经阿托品治疗后心律失常仍不能纠正者可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血压下降者可给予升压药。呼吸抑制、心力衰竭等均可采取相应措施治疗。

6、乌头中毒可用甘草g,土茯苓50g,绿豆50g煮水饮用。甘草能抑制乌头碱的毒性反应,可作为乌头碱中毒的解毒剂。绿豆和土茯苓有清热解毒、利尿排毒的作用,可与甘草合用解乌头毒。如不能配齐三味药,应先及时使用甘草。严重者应及时静脉注射阿托品,能对抗乌头碱中毒后心律失常造成的死亡。另,远志、防风也可解乌头之毒。?

植物文化

南北朝梁代的大医学家陶弘景已指出:“乌头与附子同根,附子八月采,......乌头四月采”。

宋朝人杨天惠在他所写的《彰明附子记》一文中指出:“盖附子之品有七,实本同而末异,其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又左右附而偶生者为鬲子,又附而长者为天雄,又附而尖者为天锥,又附而上者为侧子,又附而散者为漏篮子”。

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也指出:“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他并将乌头分为川乌与草乌二类:“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谓之川乌头,……,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及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乌头、附子的主产区仍是四川江油、平武一带。通常药用商品主要是栽培品,主根(母根)加工后称“川乌”,侧根(子根)则称“附子”,所含的化学成分有次乌头碱、乌头碱、新乌头碱、塔拉地萨敏、川乌碱甲、川乌碱乙等化合物(药学学报,12卷7期)。

乌头的花美丽,可供观赏,清人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写过较生动的描述:“其花色碧,殊娇纤,名鸳鸯菊,花镜谓之双鸾菊,朵头如比邱帽,帽拆内露双鸾并首,形似无二,外分二翼一尾”。(“双鸾”指的是两个花瓣。)?

变种

黄山乌头(变种)吓虎打(浙江天目山)

与乌头的区别:叶质地较薄,草质,中央全裂片顶端渐尖或长渐尖,小裂片较狭;花序轴极短,因此花序常似伞形花序。

分布于江西东北部、浙江西北部、安徽南部(黄山)。生海拔0米一带山地。

块根药用,治跌打损伤、无名肿毒等症,还可作箭毒(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展毛乌头(变种)草乌(浙江)

与乌头的区别:花序轴和花梗有开展的柔毛。叶的中央裂片菱形,顶端急尖。

分布于浙江北部、江苏、山东、辽宁南部。生山地草坡、林边或灌丛中。模式标本采自山东青岛。

《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上册,图是黄山乌头的图,可以参考。

毛叶乌头(变种)大乌药(甘肃岩冒),乌药、草乌(陕西)

与乌头的区别:茎和叶背面密被短柔毛。叶的中央全裂片顶端急尖。

产甘肃东南部、陕西西南部秦岭一带。生山地草坡。?

深裂乌头(变种)

与乌头的区别:叶片掌状分裂不达基部,至距基部0.5-1.5厘米处。叶的中央全裂片顶端急尖。

产江苏南京和句容一带。生山地草坡,松林边或灌丛中。?

油松节,中药名。为松科植物油松PinustabulacformisCarr.或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的干燥瘤状节或分枝节。全年均可采收,锯取后阴干。

中文学名油松节

界植物界

科松科

属松属

分布区域吉林、辽宁、甘肃、陕西、青海等地

性情全年均可采收

用量9~15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性味味苦、辛,性温。

功能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

收起

入药部位

植物干燥瘤状节或分枝节。

性味

味苦、辛,性温。

归经

肝、肾经。

功能

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

主治

用于风寒湿痹,历节风痛,转筋挛急,跌打伤痛。

相关配伍

1、《太平圣惠方》:用油松节如枣大一块(碎切),胡椒七颗,入烧酒,须二、三盏,乘热入飞过白矾少许,噙漱三、五口,立瘥。

2、《临床常用中药手册》:风寒湿痹,历节风痛,或脚痹痿软,或腰腿疼痛,单用松节浸洒服,或配羌活、独活、当归、川芎;寒湿甚者,加配细辛、桂枝;治脚挛急转筋,则配木瓜、白芍。[1]

用法用量

9~15g。

禁忌

阴虚血燥者慎用。

炮制方法

劈成薄片或小块。

生理特性

本品呈扁圆节段状或不规则的块状,长短粗细不一。外表面黄棕色、灰棕色或红棕色,有时带有棕色至黑棕色油斑,或有残存的栓皮。质坚硬。横截面木部淡棕色,心材色稍深,可见明显的年轮环纹,显油性;髓部小,淡黄棕色。纵断面具纵直或扭曲纹理。有松节油香气,味微苦辛。

产地

主要分部于华北及吉林、辽宁、甘肃、陕西、青海、河南、湖北、四川。

相关论述

《临床常用中药手册》:松节苦燥温散,有祛风湿、止痛之功,用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因性偏温燥,以治寒痹痛为宜。

当代经方大家李可青龙汤治急危重症举要「药量破疑解惑拨乱反正」

医圣小青龙汤是治喘神剂,是破解世界医学难题中心、肺、肾的急危重症的法宝之一。重新认识《伤寒论》,努力实践、探索、发掘《伤寒论》中每一方的奥秘,是传承医圣心法,复兴中医的奠基之举。愿与青年一代共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一、小青龙汤的组成桂枝(去皮)、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各三两(各45g),五味子半升(38g),半夏(汤洗)半升(65g),生姜(65g)。用经方大剂治病,今人颇多疑虑。

今一一破疑解惑,拨乱反正,以利临证应用。

1.计量换算据年出土之“东汉大司农铜权”,汉代一斤为十六两,一两为十钱,汉代一斤合现代g,一两合现代15.g,汉代一升,液体为现代ml(十升为一斗,十合〈读ge〉为一升),不同的药物(比如说花、叶、籽、实、矿物类药)由于形状大小,质地坚硬、疏松之不同,体积换算重量的标准不同。这个药物具体剂量之区别最早是经上海柯雪帆教授及众多研究《伤寒论》的多位专家分别称量核实,所以这个剂量可为临床应用依据。如五味子一升为76g,半夏一升为g,这些具体换算的方法我曾经写过一本书,就是我那个选辑,在页有详细的叙述,大家可以参考。

这是《伤寒论》成书时的国家通行计量标准。为方便应用,去掉小数点后的尾数,那么汉代一两等于现代15g,三两等于45g,每一两与原著相差0.5g强,所以以这个方法来计算经方的剂量就基本符合当年医圣用药原貌。

我在年至年20年间,抢救心衰、呼衰这些垂死病人时都用的原方原量。当时还没有明确的换算根据,《伤寒论》的剂量从古到今医学界也没有一个大致的看法,所以那个时候我在救治垂危病人就用原方原量。这个最早是从我自己亲身进行试验,比方说四逆汤附子用量从一两开始,然后慢慢增加到一两半,其他干姜、炙甘草的用量也相应符合其比例,这个过程虽说出现了很多反应,但是能够承受,所以那个时候当我遇到危重病人的时候就直接用《伤寒论》的原方原量(新中国成立初期沿用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十钱的旧制,尚未改用克制),实际超过汉代用量的一半,当时为求稳妥,遵医圣“中病即止,不必尽剂”的原则,采用每剂药煮1次,分3次服,服1次若病退大半,则止后服,停药糜粥自养,不效则叠加,随症情变化,消息进退,这样来用伤寒的方子确实有“一剂知,二剂已”的疗效。平均计算,我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药量总的来讲仍在汉代计量的范围之内。但已超过现代用量的10倍,如果依附子的用量来计算的话就超过现代用量的60倍。由于超过法定药典的剂量,我在20世纪60年代治急危重症的处方,有两次是经院长、公安局长双签才得以配药。

最初20年的探索,我为什么能敢于把这个剂量提高到这样一个程度,这个其中有一个故事。

一个心衰垂死的病人,医院发了病危通知后回到家里准备后事,这个病人的孩子是我的朋友,他请我去给这个老太太看病,当时就是给开四逆汤加山萸肉,一共用的是一两半附子,那个一两半就不是我们现在折算的15.g,当时开的是3付药,我跟他说你回去以后给你妈妈吃一吃,看看能不能救过来,救不过来也是没有办法,我们做最后努力。当天下午他又去找,说他母亲情况很不错,把那个药吃完以后清醒了,而且能够坐起来,要吃东西了。诶,我说,不对啊,我给你开了3付药,这么快就有效果啦?我就和他一块到他家里,他媳妇就告诉我,说因为老太太当时快要不行了,所以一边要准备老太太的后事,给她做衣服,一边要煎药,手忙脚乱之间把3付药一起煮了。

所以说我用了这样大的剂量实际上是误打误撞,但是这样的误打误撞就恰恰符合了《伤寒论》最基础的有效剂量。自此以后我治过成千上万心衰、肾衰、呼吸衰竭的危重急症病人,救活大概将近一万人,所以这个经方治病呢,能够救生死于顷刻之间,神奇功效体会很明显。这个一直到出土啊,古方剂量的千古医案才彻底告破。不过当时有一件事情让我们非常震撼,就是在明代时珍老人著这个《本草纲目》的时候,他那个里面有个序例,关于古今剂量的有一句话,他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于是从李时珍开始一直到现在,大约是年,都是遵照他这句话来用药。

所以中医为什么不能治大的急症重症,恐怕与剂量不能达到当时张仲景的基础有效量有很大关系,而且现在这个问题很难解决下来。年发现大司农铜权这件事情,当时全国的中医界高层肯定这是件大事,大家都知道,但是没有人这样做,除了上海的柯雪帆教授,没有人响应这件事,直到现在,医院的中医临床大夫仍受到种种限制,甚至因为剂量问题,或者因为用了《伤寒论》里面的现代认为是毒药的药物,要追究法律责任。所以现代束缚中医手脚的“紧箍咒”太多。

中医复兴要走经典之路,这个已经没有疑问,现在刻不容缓的是要按古中医自身发展的历史事实与理论实践,重编药典,那么目前,在药典还没有改编以前,先要给临床中医松绑,赋予临床中医按照四大经典用药的权力。所以我讲这个剂量问题,就是大家在临床上比较拿不准的一个问题。像这个剂量,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现在,40多年临证证实只要能够达到有效剂量,那么所有的经方都完全可以治大病。

2、麻黄

另外,需要解释一个问题,就是麻黄。这个麻黄在《伤寒论》方中最大剂量是六两(大青龙汤,合90g),那么小青龙汤是三两(45g),在汤剂煮服法中注明“先煮去上沫”,我们经常煮麻黄,如果量少的话,10g左右,根本没有上沫出现。当你按照《伤寒论》的方法,在加水煮麻黄的时候,一共煮20分钟,在开始1~3分钟之间,出来很明显的一层沫,把这个东西撇掉,上沫中有暝眩物质,服之容易发生头眩,面赤而呕,我的经验是在用大剂麻黄的时候加等量之蝉衣则可有效防止发生暝眩。这个麻黄的效用,不但可以开玄府(过去认为这个玄府是人周身的毛孔,其实人一身无处没有玄府,五脏六腑、脏腑经络全部都有)而发畅汗,且可通利九窍,开鼻塞,明目聪耳,利小便。使用麻黄峻剂时,可采取“得汗则止,不必尽剂”之法,就是你用45g麻黄这剂药分三回喝,如果服第一次,全身已经有了润润的汗,剩下的药就可以不喝了,这样来消息进退,如果他得不了汗,再加,再喝第二次、第三次,甚至一天内取1~2剂药。不要认为45g麻黄很了不得,实际上有的病人,连服2剂却一滴汗都出不了,这样的情况是经常有的。那么小孩、乳妇、老弱之人怎么办呢,这个就是把汤药煮好了以后,先服50ml,喝了药以后密切观察,如果喝了药以后得润汗,就把第二次的药减一些,25ml就行了,如果得畅汗全身毛孔皆有润汗,玄府已开)则止后服。如果这个方法在3小时内仍无汗意,可加至每次~ml的麻黄汁,然后就好像桂枝汤的服法,加饮热稀粥一碗以滋胃助汗。但是有的病人,虽无汗却小便特多,咳、肿皆消,这个就证明了肺气已开,外邪下走空窍而出,亦为中病,可以不必要强发汗。

所以医圣仲景的发汗解表剂中,麻黄用到三两,正是《伤寒论》方的基础有效剂量,如果你低于此量则无效。广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陈长青是我的弟子,他曾经治一表气闭塞的浮肿病人,每剂10g许,治了好长时间无效。他比较慎重,想着稍微加一些,遂加至15g,药房在取药的时候忙乱中误取50g,及至发现错误,怕50g麻黄要是大汗亡阳怎么办,就和陈长青两个人赶到病人家中,结果病人已经吃了药,之后全身畅汗,肿全消,安然入睡。这个看着是个笑话,也是一个误打误撞,这个误打误撞其实上是暗合了医圣的基础有效剂量,像他半个多月治不好的病,当他达到基础有效量的时候,治的非常顺利,非常快。病人家属讲,服药十多分钟后出汗,小便也很利,很快浮肿就消了,这病就好了。

所以我讲这个例子呢,就是说古代特别是汉代的一些古方,包括《伤寒论》和孙思邈的方子,都基本上是这个剂量,而这个剂量在临证上确实有“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就是一剂药就明显好转,两剂药下去这个病基本上就解决了。这个疑惑不解除,大家临床的用量上不去,达不到基础有效量,就只能治一些小病,大病治不了。所以我重点在这点上跟大家讲清楚,所以中医学界好几百年认为的“医圣不传之秘,在于剂量”,又是一证。

3.半夏

下面我解释一下这个半夏,这个半夏在小青龙汤原方里面有一个旁注,有两个字是“汤洗”,汤在古代汉语里面并不是我们喝的面汤之类,而是沸水、开水,那么汤洗就是用沸水来冲洗几次。为什么要冲洗呢,因为古代《伤寒论》里面用的都是生半夏,如果是制半夏,它洗来干嘛,没必要。汤洗可以去掉其辛辣刺喉之弊,但是我发现汤洗的过程也洗掉了半夏稠黏润滑之液汁,这个比肥皂水还要滑。过去认为“半夏辛温燥烈”,错了。《内经》明示“辛以润之”,凡辛味药皆有润的功用,附子大辛大热大毒,都能“致津液”,似乎匪夷所思,正是因为附子最能通行十二经脉表里内外,阳能生阴,气能升水之故。所以半夏能够润通大便,凭什么呢,就是凭这个黏糊糊的液汁。当时我发现这个问题以后,我就把半夏的使用做了改进,就是不汤洗,加等量鲜生姜同煮,制其辛辣,我试的结果就是没有任何刺激咽喉或者辣舌头的情况,而且我一辈子用的生半夏没有出过任何问题,包括小孩、孕妇妊娠恶阻不能进食的,用大半夏汤或者小半夏汤加回龙汤,按照经方剂量,一般一剂药可以治疗。医院有些青年大夫也试用这个方法,但是他们总是提心吊胆,但是经过自己尝过,也没有任何不适。我这个方法比较慎重,又经过自己试验以后再用到病人身上,就比较放心了。我用生半夏到现在有48年时间,我的亲身体验,不但没有害,而且有特殊疗效。用治重症妊娠恶阻、小儿老人暴喘欲绝、百日咳、肺心病之两衰危症、肺纤维化、食道癌之重度梗阻(生半夏g,鲜生姜75g,赭石细末g,生附子30g,红参30g,干姜75g,吴茱萸30g,大枣25枚,加用开道散)等数万病例的试验,皆能应手取效,未见一例有害。我这里讲的生半夏有害不是现在对生半夏的认识,说这个是毒药,用了后会如何长短等等,这个都是一些想当然的想法。所以我们要继承医圣的衣钵,这些方法如果攻不破,我们的临床能力永远提不高。现代之制半夏,经清水浸泡,甘草、白矾、生姜片浸泡月余,反复换水淘洗,制成之后已是纯粹“药渣”,半夏功效,丧失殆尽,非但不能止咳、止呕,浓重之矾味,反而令人作呕。现代用二陈汤之所以无效,就是半夏不是当年仲景的半夏。当代青年中医,以传承医圣薪火为己任,故在理法方药四大环节,要恢复医圣法度,要学会驾驭毒药以救人性命的方法。从2年开始,南宁刘力红,医院、山西的一部分、浙江和山东的我的一些弟子们,都亲自服药,都要过这个关,即使你没有病,也要喝四逆汤的味道,你喝了四逆汤哪一种剂量之后有什么感觉,哪一种剂量反应强烈,这样你在治疗病人的时候,就会心中有数。所以这些重重险关,我们已一一闯过,大家就不要有什么顾忌,你们只要勇于再实践,细心体验,中医复兴就有希望。

4.细辛

细辛,是医学界挠头的药物之一,与川乌、附子是一个等级。几乎人人谈虎色变,畏之如蛇蝎,有终身不敢一用者。其实细辛,本是医圣手中的秘密武器,用于救危亡于顷刻的一员大将。为什么大家要讲细辛不过钱呢,这是因为宋代元祐年间有一个人叫陈承,他写的《本草别说》中有“细辛若单用末(这是无的放矢,从古到今并无一人以单味细辛末治病,而《伤寒论》里面细辛入散剂的极少),不可过钱匕,多即气闭塞,不通者死。”然而陈的东西也是道听途说,根据河北刘沛然老大夫的考证,他当时这句话是根据某狱中一囚暴死,似与服用有细辛的药末有关,既未查证属实,又未作药物成分分析,想当然把道听途说的内容写入书中,这个害人不浅。后时珍老人编著《本草纲目》时,不辨真伪,不读《神农本草经》的明文记载,以及《伤寒论》经典用药的范例,原样照抄引入《纲目》。于是“细辛不过钱”的谬说便流传天下,使救命功臣细辛蒙羞、蒙冤年。中医界要为细辛平反昭雪,这个要追根溯源。我们知道,《伤寒杂病论》是公认的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医之魂,而医圣用药所遵从的是《神农本草经》。两大经典,足以拨乱反正。我们看医圣是怎么样用细辛的,《神农本草经》是怎么样记载的,在本经里头,细辛列为上品,什么叫上品呢,上品就是可以久服、可以延年益寿之药。本经里头是这样讲的,“气味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肌肤麻木不仁,最后坏死)。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后世许多医学家对本经进行考证和发挥,根据他们的临床经验,清代著名医家张隐庵阐释这段经文,指明医圣的用药法度依据全部来源于本经,并批驳陈承谬说,极有见地。敬录如下:“细辛气味辛温,一茎直上,其色赤黑,秉少阴泉下之水阴,而上交于太阳之药也。少阴为水脏,太阳为水腑,水气相连于皮毛,内合于肺,若循行失职(就是讲少阴、太阳、肺这个经络循行如果失常,为什么会失常呢,可能是本气之伤,也可能是外邪之侵),则咳逆上气,而细辛能治之(麻附细、小青龙汤的病理、病机在这段话里面就讲得非常清楚了)”这是一个。“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从巅络脑,若循行失职,则病头痛脑动,而细辛亦能治之(麻附细法的具体解说)。太阳之气主皮毛,少阴之气主骨髓,少阴之气不合太阳则风湿相侵,痹于筋骨,则百节拘挛;痹于腠理,则为死肌,而细辛皆能治之。其所以能治之者,以气胜之也。”(新订大乌头汤之病理、病机直解,可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红斑狼疮等免疫缺陷病,附夏雨琴案)久服明目利九窍者,水精之气,濡于空窍也。九窍利,则轻身而延年矣。”细辛的味道非常大,非常难喝,喝了以后经常发呕,我必须把手举起来让这个气下行,才能喝。所以我很怕喝药,尤其是怕喝含有细辛的药。我在最近3年里两次中风,都几乎报废了,如果不是用大量的细辛和黄芪,合孙真人的续命煮散,我就不会坐在这里讲话了。所以这些东西就是非常可靠。由于张隐庵是一个非常诚实的医学家,他阐论细辛这个药不是毒药,它是本经的上品,你长期用细辛可以延年益寿,就因为我们历史上有些人的胡诌就把功臣给埋没了,使我们重要的药典不能通过,和我们不敢用细辛有很大关系。最后还有一段话,这是他对陈承的批判,他说:“宋元祐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人多以此语忌用(细辛),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

(李注:小青龙汤内之细辛之所以能止咳、定喘,皆辛香宣肺、启闭开窍之功)后世之所以不敢用细辛,就是受陈承的影响,不过张隐庵老先生给李时珍留了点面子,因为毕竟是这个《本草纲目》问世,才使陈承的观点流行于世。“学者不善详审而遵守之(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中医信什么,是信现代药物化学成分吗,我们用药时信的是本经,治病时信的是《伤寒论》,除了这些以外,我们一概批,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态度,你就大惑不解了)岐黄之门(《伤寒论》是第一道门坎),终身不能入矣!”除了这个《神农本草经》对细辛的论述以外,我们再看医圣张仲景如何用细辛,一共16方。凡治外寒内饮、血虚寒凝致四肢厥逆时,重用细辛散寒化饮之功,用量为三两,如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及其类方等8方。《伤寒论》每一方都考虑到人体本气的强弱来用药,若本气先虚,少阴阳根不固,兼夹外犯或内生之实邪,就是表里不固,太阳少阴不固,这种情况呢,则细辛只用二两,并与附子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治太少同病,还有大黄附子细辛汤用细辛与附子、大黄相配,治寒积便秘,胁下偏痛。

细辛辛散之力极强,只用二两,以免辛散太过。同类方共5方。其余各方都是丸散,用量不等,但每次服用量极小,几乎零点几克。我讲这个问题主要是通过我的经验,给大家讲讲我们如何冲破这个难关,来传承医圣的术。通过张隐庵的阐述可以看出,医圣用细辛已入化境,《神农本草经》的药理,在《伤寒论》中发挥到极至!《本草正义》全面总结了仲景用细辛之妙:“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所以在我们总结细辛的功用和用量方面,毫无疑问,医圣就是我们的典范。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只听张仲景和《神农本草经》的教诲,而不是不看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脏腑归经,只论药物的化学成分,那我们就不是中医了。

所以中医复兴之路在古代而不在现代,中西结合、中医现代化、科学化,已把中医的灵魂化掉了,只剩一具躯壳,所留下的东西能不能用在两可之间,这句话说了有些人不爱听,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那中医没有救。我们只有彻底洗脑,告别错误,拨乱反正,回归经典,原原本本继承传统,才是中医再生之路。一味迁就西方,附庸所谓科学,那是我们中医自我毁灭!

(细辛以辽细辛为佳,药力雄厚,疗效卓著,但副作用是易致人呕吐,有人主张蜜炙一刻钟,以减其辛烈之味,可行。凡用细辛剂,对老妇幼儿重症病人,可按照仲景基础有效剂量,全方按比例迭减至最小量,然后逐日叠加至基础有效量,以保证疗效。适当变通以适应不同病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congronga.com/rcxt/45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