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陇军富民兴陇开创中医药强省新局面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7534559.html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医药文化渊源久远,底蕴深厚,是人文始祖伏羲、医祖岐伯、针灸鼻祖皇甫谧等先贤的故里,《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武威汉代医简、敦煌医学等中医药奠基之作,都与甘肃有着不解之缘。甘肃省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享有“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称,现有中药资源种,人工种植(养殖)余种,规模化种植(养殖)余种,道地药材30余种,特有的“五朵金花”——党参、当归、黄芪、大黄、甘草在全国的占有量和品质都名列前茅。甘肃省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确定为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示范省、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全国首批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等。甘肃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抢抓机遇、乘势而为,锐意进取、传承创新,中医药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服务能力、人才队伍及产业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迈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坚实步伐。

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杨陇军

加强领导,高位推动中医药发展。甘肃省注重建立健全中医药推进体制机制,制定完善配套法规政策,推进中医药发展各项工作引向深入。一是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多次专题研究中医药发展工作。建立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和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推进全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从中医药发展全产业链行业部门抽调专门力量组成工作专班,实施中医药产业“七个一”推进机制,全省上下形成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协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完善法规政策体系。修订出台《甘肃省中医药条例》,固化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果,将“中药保护”“中医药产业发展”专章表述,以地方立法保障并促进中医药发展。先后出台《甘肃省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年)实施方案》《甘肃省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促进中医药特色发展的措施》等系列文件,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事业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撑。三是加大配套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将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诊所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全省备案中医诊所家。出台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实施细则,组织实施医师资格考核,近人参加了考核。年至年,省级财政累计安排资金36.2亿元,支持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

健全体系,着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紧紧围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优势作用,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优化升级。一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实现中医药服务省市县全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达到98%,村卫生室达到85%,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医药承担了三分之一以上的门诊和住院服务量。医院、妇幼保健、疾控和卫生健康监督机构均设置中医药科室,提供中医药服务。二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累计建设国家中医(专科)诊疗中心4个,国家中医药局重点学科14个、重点专科29个,建成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个。启动“区域中医(专科)医疗中心、中医康复中心、中医治未病中心”三大中心建设,遴选建设7个中医(专科)医疗中心、1个中医康复中心、2个中医治未病中心和18个中医特色优势专科,筛选骨病、糖尿病、精神疾病等开展中西医协作攻关。年,全省中医类医疗机构床位数、卫生人员数、住院人次均比年增长50%以上。三是科研能力持续增强。整合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相关科研平台建设甘肃省中医药研究中心,开展慢性心衰、糖尿病、肺癌中医药综合防治及中药煮散标准临床示范应用等专项研究,打造资源共享、融合开放、协同创新的中医药领域高端科研基地。全省在中医药领域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0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四是综合改革深化拓展。实行城乡居民医保同一病种中西医诊疗“同病同支付标准”,医院床位补助标准提高1.5倍。结合中医和民族医发展实际,增设并调整39项藏医诊疗项目,将27个民族药和44个有地方标准的中药饮片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积极引导群众优先使用中医药诊疗。增设“辨证施膳指导费”,调动临床对中药膳食调理的积极性。

以人为本,强化中医药人才培养。坚持把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强化人才支撑,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一是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全省现有“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3名、“岐黄学者”2名、“青年岐黄学者”1名。累计评选“甘肃省名中医”名、“甘肃省基层名中医”名。柔性引进国医大师唐祖宣、石学敏、李佃贵,引进全国知名中医陈宝贵在我省设立工作站和传承工作室。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和“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在全省范围内遴选有丰富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的中医药专家为指导老师,为每位指导老师遴选有一定中医药专业理论和实践基础的继承人,通过跟师学习,培养中医临床骨干和中药技术人才,共遴选指导老师名,培养中医药继承人名,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中医药人才余名。三是突出实用型人才培养。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中医类医学生培养工作,年以来,全省累计招收农村订单定向中医本科专业医学生余人,中医专科专业医学生人,目前已有名农村订单定向毕业生服务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充实了基层中医药服务力量。医院实际,遴选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药、中医护理等专业骨干和优秀人才开展中医药特色技术培训,累计共培训余名。

提质增效,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坚持把中医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富民产业,制定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大力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大力提高中药材质量。着力推进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近三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万亩左右,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万亩,产量约万吨。全省现有9个中药材种植基地获国家GAP基地认定,7个基地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基地认证,22种药材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认证,发布了10项道地药材标准。二是加快培育中药制造企业。建立大品种大品牌培育机制,25户企业56个品种列入陇药大品种动态培育目录,其中10个品种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积极打造6个中医药园区,共入驻企业户,其中通过GMP认证企业68户。三是深入实施产业扶贫行动。引导中药企业开展村企结对帮扶,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在中药材主产区贫困村建设中药原料种植基地。推动70多户企业在贫困县区建设原料种植基地33.5万亩,带动当地药农增收脱贫,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四是全面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建成5个较大规模中药材专业交易、千吨以上仓储物流企业35家,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万吨,年交易量约多万吨。全省初步形成以陇西、岷县、渭源等县区为龙头的规模化中药材市场体系,建成75个县级电商中心,乡村服务点分别覆盖70%的乡镇和50%的贫困村。五是积极打造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依托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获批2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形成5条特色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线路、31家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基地(园)。加大中药保健枕头、锁阳咖啡、肉苁蓉切片饮品以及玫瑰系列、百合系列旅游商品开发力度,着力提升甘肃省道地中药材保健旅游品牌吸引力。

扩大交流,拓展中医药走出去支撑平台。充分利用现有平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快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一是充分发挥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平台作用。立足强产业、优事业、亮品牌、拓市场、促合作,成功举办三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打造形成了中医药交流合作的国际平台、新政策新标准新技术新产品的权威发布解读平台、创新发展成果展示平台、助推脱贫攻坚的支撑平台、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平台“五大平台”作用,累计签约项目个,签约额多亿元。二是积极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在白俄罗斯、匈牙利等16个国家建立岐黄中医中心(学院),诊疗患者1.97万人次,义诊近1万人次,培训境外医师人、相关从业人员人次。招收境外留学生27人,派出国际学术交流46人次。三是有效拓展海外市场。先后组织省内20多家中医药企业赴美国、日本、法国、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参加食品、农产品、医疗健康、医药原料等国际化专业展会,提升出口规模。利用“中小项目”近千万元资金支持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对接洽谈、境外认证、商标注册等业务。年-年,全省中药材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20%。

全力抗疫,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作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甘肃省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推动中医药深度介入新冠肺炎预防、治疗、康复全过程,取得了明显成效。迅速建立中西医协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作用,组建各级中西医结合专家团队,创新实施中西医联合制定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救治、会诊、查房、病例讨论制度,“一人一案”,辨证施治,确诊病例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到98.9%,形成了“第一时间启动中医药参与的应急防控指挥和救治工作机制,第一时间应用中医药防控救治方案,第一时间有中医专家团队,第一时间用上中药”的经验模式。组织研发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预防方、治疗方、康复方、藏药方等系列“甘肃方剂”,支援湖北、外援白俄罗斯。在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将“甘肃方剂”中的部分方剂开发成为院内制剂,在全省调剂使用。针对不同人群,各级医疗机构共发放中药预防汤剂42.7万余袋,中药避瘟香囊4.8万余个,艾条2万余支。发挥中医药在患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对出院患者继续给予不少于14天的中医药康复治疗,同时指导患者通过艾灸、拔罐等中医方法开展康复训练,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强化中医药应急能力建设,医院和甘医院建设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分别成立由50名中医药专家组成的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和30名专家组成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进行中医应急物资实物储备,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中医应急人才,带动省内中医疫病应急能力的提升。

下一步,甘肃省将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持续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进一步发挥好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和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两个国字号平台作用,持之以恒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把陇药文化、陇药产业、陇药品牌弘扬好、建设好,持续提升我省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全方位推动中医药资源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迈进。

一是进一步夯实中医药服务体系。着力抓好区域中医(专科)医疗中心、中医康复中心、中医治未病中心三大中心和特色优势专科建设。完善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在全省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全覆盖。

二是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围绕做优做强骨伤、儿科、皮肤、针灸、推拿以及心脑血管病等开展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医药专科群。加快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使用,医院规范开展不少于45项、乡镇卫生院不少于9项、村卫生室不少于6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三是加快推进道地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生产。鼓励中药材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快新优品种新技术推广,提升种子种苗标准化生产水平和质量。示范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统防统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提高病虫害防治效率和防治效果,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提升中药材品质。

四是加快现代中药生产制造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作用,实施扶优扶强战略,促进产品、技术、资金、渠道、人才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快形成战略性龙头企业和中小特色企业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行业组织格局。引导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中药工业经济深度融合,提高中药工业现代化水平。鼓励制药企业建设绿色工厂,推广应用节水、节能等高效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五是加快中药材仓储物流升级发展。通过改造提升现有中药材仓储物流设施,提高其标准化、智能化水平和应急能力。建立中药材应急储备管理运营和战略储备体制机制,确保应对重大灾情、疫情及突发事件的中药材保障供应。推动完善中药材交易市场功能,通过仓储管理、金融兑付、网上交易、代码识别、射频识别、快捷配送等系统整合,提高线上线下协同交易能力,构建集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化中药材交易市场体系。

六是持续推进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融合发展,探索创新、大胆突破,真正发挥试验区集聚带动效应;做深做细强链补链文章,加强和完善中医药产业生产、加工、研发、服务配套、组织领导、市场营销等体系建设,打通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仓储物流、新产品研发销售全环节,加快推动中医药一二三产业链衔接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七是继续办好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认真总结前三届办会的成功经验,高水平打造,扎实务实筹备,深化中医医疗、教育、科研、制药、服务等全方位的国际交流合作,确保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持续提升我省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文:冯超

编辑:夏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congronga.com/rcxt/113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