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绿色铺就生态脆弱区发展致富路

27万平方公里土地,1/3是沙漠,1/3是戈壁,1/3是荒漠化草原,生态脆弱区占到整个面积的94%,阿拉善3个旗均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区名单。生态建设成为阿拉善的头等大事!

保护好阿拉善27万平方公里的生态环境,就是对国家对自治区的最大贡献。

推动沙生植物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现生态保护治理和促进富民兴业双赢的绿色发展;打造全域旅游和国际旅游目的地,释放观光资源的绿色效益;打造千亿元生态工业园示范点,推动形成资源利用节约高效、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发展方式绿色低碳的“大生态”格局……

如今,阿拉善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上稳步快行,经济产业结构逐渐变“新”、发展模式逐渐变“绿”、经济质量逐渐变“优”。

发展绿色沙产业

圆了沙漠周边牧民致富梦

近日,阿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苏海图嘎查梭梭林下,一株株苁蓉花娇艳盛开,黄白紫3色的花朵点缀在金色沙海中,格外醒目。

“经济价值极高的肉苁蓉带动了沙产业快速发展,不仅让沙地披上绿装,更让牧民在黄沙中淘到‘金子’。”苏海图嘎查牧民沈永财说,邻沙而居的苏海图牧民把沙漠生态劣势变为资源优势,从沙漠中获取财富。

曾经,靠养羊和骆驼为生的沈永财,经济拮据。借着政府鼓励沙产业发展的契机,沈永财积极响应政府禁牧政策,投入到发展梭梭苁蓉产业上,种梭梭、挖苁蓉,采苁蓉籽……从年的亩梭梭林发展到现在的多亩,沈永财成为嘎查种植梭梭的带头人,一年收入10多万元。

曾经,嘎查自然植被稀疏,草场承载力低下,世代靠放牧为生的苏海图牧民,一年辛辛苦苦只能落个温饱,年轻人纷纷进城打工谋生。如今,荒沙地变成了绿林海,进城打工的年轻人重新回到了苏海图,掘金沙海。

“现在这片梭梭基地基本上已经形成了3个林带,最长的有40公里,宽度在3公里左右。”阿左旗巴彦诺尔公林工站站长郭志军介绍说,目前,苏海图嘎查人工种植梭梭林已经达到近30万亩,其中3万多亩苁蓉开始结实收益。梭梭林和肉苁蓉的组合成为牧民们收入稳定、长期致富的好产业。

一棵棵梭梭树,一株株肉苁蓉,种下的是绿色发展的理念,更是农牧民致富的宝藏。

在阿拉善,沙产业染绿了牧民心中的希望。越来越多像沈永财一样的依沙而生的农牧民,通过嫁接和种植肉苁蓉、锁阳、沙葱治沙又致富。

数据显示,阿拉善盟禁牧区70%左右的牧户从事沙产业生产经营活动,沙产业收入占纯收入的1/3。

当前,沙产业开发在阿拉善方兴未艾。为延伸产品产业链,打开沙产业发展新格局,阿拉善盟鼓励企业与中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沙产业研发及相关产业化项目。

自年以来,仅阿左旗就研发出57款沙生植物产品,取得专利28项,涉及肉苁蓉、锁阳、白刺、苦豆子、沙葱等5种特色沙生植物。通过产、学、研合作,宏魁苁蓉集团等30余家龙头公司成为沙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通过推行“企业+基地+农牧户”种植业经营模式,阿左旗成立10多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1万多农牧民从事沙产业,呈现出“沙漠增绿、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大好局面。全国首家沙产业创投基金已经成立,沙产业健康科技创业园正在建设之中。

实施绿色工程

打造阿拉善旅游升级版

从5月下旬开始,阿左旗巴彦浩特镇跃进嘎查牧民李凯家的旅游点迎来第一个小高峰期。

“我家草场在国道旁边,从这里路过的游客都会在这里驻足,骑马、玩沙、开篝火晚会。每年‘五一’到‘十一’的这段时间都是最忙碌的时候。”李凯说。

年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以来,李凯家0亩草场被划为禁牧区,草场休养生息,植被日益增多。他自己则把精力专注于牧家游。去年,李凯4口之家拿到近3万元的草原生态补奖资金,牧家游收入30多万元。

从今年3月开始,李凯又投资30万元着手牧家乐改造,新建了3层小楼,可以容纳人居住,还在自家草场建起了马场。从明年春天开始,他的两个旅游点同时营业,一家人会更加忙碌,钱袋子也更鼓。

蓝天白云下,一座座洁白的蒙古包和一排排砖瓦房错落在大漠中,巴彦浩特镇特莫图嘎查和希格家的牧家游这两天也开始开门迎游客。

随着全盟旅游业的发展,领略大漠风光、体验沙漠探险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来和希格家吃饭的人也多了。从年起,和希格将牧家游作为家里的主要产业来经营,规模逐步扩大,知名度越来越高,除了国内游客,意大利、德国等国外游人也慕名前来。和希格说,“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会、阿拉善沙漠挑战赛等节庆活动的举办让牧家游受益匪浅,许多游客通过“越野e族”







































儿童白癜风治疗
福州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congronga.com/rcsh/7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