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态新路中药材
中药是我国最具历史精粹、最富民族文化特色、最有原创知识产权基础、最具特色优势、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发展中药材是永续利用农业优势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
就中药材资源和产业发展前景而言,新疆所具优势极为突出,在国家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看中医,吃中药”成为国际新潮大背景下,新疆特色中药材产业应当成为绿色农业增效、品牌农业增色、集体经济增量、农民家庭增收的第六大支柱。
新疆特色中药材资源优势
新疆生物种类繁多,中药材资源极为丰富。据统计,新疆药用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它药物共种味,其中植物类科种、动物类69科种、矿物类43种,有单品种分布广、蕴藏量大特点。产于最佳生态环境条件的中药材,被称之为“地道药材”。新疆地貌景观丰富,生态环境多样,既有寒冷的帕米尔高原,又有炙热的吐鲁番盆地;既有贫瘠的戈壁荒滩,又有肥沃的沃野绿洲;既有干旱的瀚海大漠,又有赛江南的伊犁河谷。尤其是至今仍有许多区域人迹罕至,还保持着亘古以来的生态环境。这些优势明显的生态资源为形成新疆特色鲜明的“地道药材”创造了条件。如药用价值枣中之最、中药称为“百益红”的哈密大枣,优良品质著称于世、位列中欧互认产品之列的“精河枸杞”等。
新疆气候干旱,生态优良,农产品以绿色无污染著称于世,为大规模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夯实了基础,铸就了优势,创造了条件。新疆的枸杞、红花、甘草、肉苁蓉、麻黄等中药材,种植规模、年产量都位居全国之首;甘草、红花、肉苁蓉、麻黄等中药材及其制成品的年产量,均占全国市场80%以上;独特的新疆软紫草、伊贝母等中药材,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声誉。
中药提取物,是指以传统中药材为原料,利用现代植物化学提取分离技术,所获得的具有明确指标成分的单一组分或混合组分。中药提取物是从中药产业中分化出来的新兴领域,是对中药材的深度加工,具有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国际市场广等特点。我国中药提取物出口比例已超过中药,呈快速上升态势。
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天然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造就了新疆植物种群的特有品质。疆红花羟基黄色素A含量普遍达到2%,“吉木萨尔红花”甚至高达2.3%,而内地红花才1.5%~1.7%。新疆的植物提取物产业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速度加快,由单一甘草、麻黄等传统药材提取,逐步发展成为多品种、多种类。主要有植物精油类、色素类、化学成分及组分类、植物氨基酸类和特殊油脂类。新疆的甘草酸S、甘草甜味素、甘草次酸等甘草提取物,番茄红素,玫瑰精油,薰衣草精油,雪莲浸膏,天然β-胡萝卜素,含麦角甾苷、松果菊苷等肉苁蓉提取物,黄色素、红色素等红花提取物,罗布麻提取物等产品畅销国内外。
新疆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新疆特色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始于上世纪50年代,现已初具规模。特别是少数民族医药事业发展速度很快,维吾尔医药近两年保持了50%左右的年均增速。但受多种制约因素的影响,新疆特色中药材资源开发不尽人意,与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内蒙、西藏、青海、甘肃等省区相比,新疆在政策支持、科技支撑、种植规模、医药企业、药物提取、药品申报、产权保护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
新疆特色药材产业发展并不乐观,中药材种养殖品种不足种,全区种植总面积也就多万亩(计量单位面积本该用公顷,为了便于普通群众理解记忆,暂时仍用传统面积单位亩;下同),特色鲜明的新疆中药材并没有转化成为农村经济优势,没有给广大农牧民带来应有的效益;作为农业优势资源大省,新疆各族农民的收入却长期依赖于粮食和棉花,近两年的较快增长也主要是靠林果。而内地中药材大省几乎都有数百万亩,甚至更大规模,就连经济同样不发达的近邻甘肃省,其中药材种植面积都在万亩以上,药农亩均效益达到多元。
新疆特色中药材资源虽以量大著称,但几乎源于野生资源。占据市场首位的甘草、麻黄、新疆紫草、伊贝母、肉苁蓉、天山雪莲、阿魏等药材,既是中药材资源,也是植被资源、草场资源、生态资源。优势中药材资源拥有量急剧下降,有些品种甚至处于濒危状态,只有通过人工种植,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旺盛需求。中药材既是精深加工业的原料药,又是中医临床直接配方使用的药物。质量的稳定和均一性,是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保障。中成药、中药饮片的质量与疗效,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气候、地理环境、土壤条件、栽培技术、管理措施等,都有可能影响中药材质量,只有实行标准化生产、专业化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药材质量。
新疆特色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
建议自治区把新疆特色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作为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的主要组件,加大支持力度,强化服务引导,突出资源优势,彰显区域特色,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制定规划,加强能力建设、体系建设、人才建设、品牌建设,打造绿色基地,推行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发展,把产业基地做成转化优势资源、优化农业结构、丰富发展内涵、增强发展后劲、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尤其是南疆四地州抑制返贫的新兴支柱。
如何发展新疆特色中药材产业?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秉持全产业链发展全价值链受益新理念,以转化优势资源、实现产业增效为目的,以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核心,以建设大健康产业基地为方向,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市场导向、规模经营、绿色生态、持续发展”基本原则,强化六大能力建设,加快新疆特色中药材八大工程工程建设,着力推进新疆特色中药材种植业可持续发展。
①种养殖基地建设工程,面积万亩,品种以红花、枸杞、大芸、哈密大枣、甘草、伊贝母、新疆紫草、阿魏、塔里木河马鹿、天山马鹿、黑种草子、索索葡萄、刺糖等特色中药材为主。
②种质资源保护工程,建立1个“新疆特色中药材种质资源数据库”,两个面积1万亩以上“新疆特色中药材资源圃”(南北疆各1个),在原产地同时建立数千乃至上万亩的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
③技术体系建设工程,组建成立“新疆特色中药材生产管理技术服务中心”,在原产地和集中发展区域建立50至60个“区域特色中药材生产管理技术服务站”。
④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在原产地和主产区建设亩至亩的标准化示范基地个。
⑤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加工销售年产值1亿元以上龙头企业30家、年产值5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家,发展种植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家、经营加工合作社家。
⑥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经营型人才、技术研发骨干、新产品研发技术人员,形成定期轮流培训制度化。
⑦产品研发加工业园区,在喀什、和田、阿克苏、伊犁、昌吉、乌鲁木齐等地州市建设研发加工业园区10个,分别吸纳规模以上产品技术研发、提取技术研发、精深加工等龙头企业20家以上。
⑧国际贸易物流基地,在霍尔果斯口岸、喀什市分别建立设施完备的国际贸易物流基地,建立健全中药材及精深加工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工程。
地道药材富资源
产业现状不乐观
列支专项促发展
八大工程基地建
种养加工有钱赚
健康事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