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誉远文化长廊从皇帝内经谈国家级非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和代表之作,分《灵枢》、《素问》两部分。《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讲述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内容,是第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和养生宝典。其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立论准绳。中医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诸多创新和建树,包括经典名方妙药,大多与此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其中现存最早的中药复方升炼剂“龟龄集”,从组方、炮制、升炼到服食更是直接全面体现了《内经》的宗旨,是对《内经》思想最生动的阐述与实践。

一“龟龄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这种“天人相应”学说——是说天地人是一体,天人合一;另外一个意思是说人自己就是一个小宇宙,小天体,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自然息息相通,天与人相互作用,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不断的受自然界的影响。具体到处方用药上,也要求顺应自然,与天地阴阳五行相互贯通。

而龟龄集在组方上则完整地体现了这一天人相应学说。首先,它将人体看成是与天一体的大宇宙,按照“天大,地大,人亦大”,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思想,以天冬、地黄、人参对应三才,以鹿茸、海马、雀脑、肉苁蓉、枸杞、淫羊藿等二十八种药材与二十八星宿相应,其处方用药包括了天上飞物如雀脑,陆地逐物如鹿茸,水中游物如海马等一应自然之产,广集天地之灵气,遍采万物之精华,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大道精神及“营魄抱一,没身不殆”的养生观念。

其次,它将人体看成是与天相应的小宇宙,方中所用药物包括植物、动物、矿物,辅料选用更是包罗万象,整个处方用料就是一个宇宙的浓缩。植物药使用范围包括根、茎、叶、花、花蕾和果实、种子等全株,体现其守一的整体观念。方中除用人参、鹿茸外,还配有其它补肝肾、壮阳益精的药物,同时配以一些助肾水、补真阴、生津、润燥的滋阴药物,使整个处方得到水火既济之妙,形成一个阴阳平衡、和谐自然的人体环境。

最后,运用天人感应的思想,五行生克的方法,使小宇宙与大宇宙配合一致,并将大小宇宙的统一作为组方的最终目的。例如以用药与自然相应,以药物的和谐与自然现象相应,以五行间的相生相克等自然变化,来相应于抑制病象,促生正气,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这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观及“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正是中医学的基本医学模式。至今,“天人合一”仍然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整体观念正是中医区别于西医的重要特点。

二“龟龄集”阴平阳秘的健康观

《内经》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都是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整个世界都是由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着的事物和现象构成的。阴阳关系同事物的全部发展过程相终始,它们无时不在起作用。正是这一思想使中医理论从人体的生理、病理,到疾病的诊断、治疗,始终从矛盾的两方面去分析把握。正常的生命运动是阴与阳达成的动态平衡状态;疾病的产生是阴与阳平衡失调的结果;诊断疾病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治疗过程就是调整阴阳重新回归平衡的过程,只有阴与阳达成动态平衡,阴平阳秘才能百病不生。

龟龄集以阴阳为本进行组方立论,进一步对应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通过阴阳平和达到强身治病之本。首先,在制作方法上,采用水浴与升炼两种手法,通过水浴的水与升炼的火两种至阴至阳之物,使水性下流,火性炎上,达到“取之阴者,火中求水,其精不竭;取之阳者,水中寻火,其明不熄”的生生发展的动态平衡。

其次,龟龄集在服食方法上,强调冬至、夏至期间服用。冬至阳生春又来,夏至一阴生,冬至和夏至是一年之中至阴至阳之日,龟龄集的服用方法内寓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理,以期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龟龄集在强调“阴平阳秘”的同时,更重视阳气的主导作用,多以鹿茸、肉苁蓉、蜻蜓、细辛等至阳药物,通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一切器官组织的活动,培植元气为生化动力的泉源,使脏腑发挥“藏而不泄”的功能,使经气保持巩固而不会外泄,从而最终使人身的生发、生长(阳)和收敛、收藏(阴)功能达到正常调和状态。

三“龟龄集”相生相克的五行理论

五行说是《内经》医学理论的根本。如同离开阴阳说,即没有《内经》一样,倘若离开五行说,也没有《内经》的医学理论。

《内经》对五行说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用五行归类,以五脏(心、肝、脾、肺、肾)为中心,将人体各器官组织、精神情感及与人发生密切联系的环境因素都按其性质、功能分别纳入相对应五行之中;五脏之间彼此依赖,相互制约,维持着五脏系统整体的正常生化和协调发展的基本关系。《内经》把疾病作为变化的系统整体来对待,一旦五脏内正常关系遭到破坏,将会造成脏腑系统的失衡。

同样,五行说在龟龄集中得到灵活的全面运用。首先,在用料上,根据五色“青、赤、黄、白、黑”,选用细辛、朱砂、天冬、大青盐、熟地等不同药色入药;在选材上,根据五方中的“东、南、西、北、中”选用东北人参、四川天雄、中原地黄、西夏枸杞、内蒙肉苁蓉等来自五个方位的药物;在药材的采选上,依据五季“春、夏、长夏、秋、冬”采集应时药材,如春挖锁阳,夏采淫羊藿、秋集蜻蜓、冬取雀脑,保证了所选药物的最佳成分;辅料上,则依据五味的“酸、苦、甘、辛、咸”采用醋、姜汁、蜂蜜、花椒水、盐等多种辅料。

其次,在炮制上则直接运用五行之术“金、木、水、火、土”,对药物进行银锅升炼、烧炭法、火燔法、土埋法、水浴法等制作手段。其中,银锅升炼”正是龟龄集对五行之“金”的一种相类与相应。通过与其它四法共用,不仅可以使药物的作用归属于五脏,而且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法则,使整个处方水火既济,相互制约,相互平衡,从而达到阴阳对立统一的融和之态。

四龟龄集的“治未病”的养生观

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之说。按照现代医疗卫生水平,百岁当是大多数人的基本寿命,但为什么现在达不到这样的水平,除现在人们生活方式有违于天地之和外,重要的一点是不重视日常养生。

《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只盲目地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内经主张防重于治的医学思想,龟龄集的成方宗旨正是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相生相克”为中心,以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间架,在运用人参、鹿茸等壮阳益精之物的同时,配以助肾水、培元气,生津、润燥的滋阴之物,以滋水涵木,抑木培土,培土制水,培土生金,扶土抑木、壮水制火、补火生土等等,相生相克,抑制病象,促生正气,从而达到其广泛的养生与治疗功能。

《黄帝内经》浩瀚精深,我们所窥知的不过是沧海一鳞。同样作为最早的中药复方升炼剂龟龄集,我们现在所能研究的也不过是其博大内涵的一鳞半爪。但是见微知著,通过对《黄帝内经》与龟龄集渊源的探索及理论与实践的把握,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所赋含的无穷奥妙,指导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中医文化的精髓,以期待更多诸如龟龄集这样的千古医方问世,为人类防病强身提供福祉。

长按指纹识别







































寒假白癜风优惠
北京有没有专治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roucongronga.com/rcsh/30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