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腾格里沙漠深处,一场名为“阿拉善SEE12年荒漠化治理之路”的展览正在进行。举办这场展览的阿拉善SEE自然历史博物馆是由国内最大的公益环保组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自行筹建,是中国第一个由民间企业家发起并建造的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永久向公众免费开放,以生态环境教育为主题,定期承办公益展览。
这场展览以生态和环境教育为主题,展品记载了阿拉善SEE12年公益历史,体现了企业家们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觉醒,并且记录了企业家们参与阿拉善当地荒漠化防治与其他环境保护的重要探索与实践。通过这场展览,希望可以加深公众对于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认知度。
现在就和我们一起走进阿拉善自然历史博物馆,看看那些展品吧!
这次共展出22组、多张图片,这些图片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阶段:这里是阿拉善、缘起故事、发展故事。而这些展品的原始文件现存于阿拉善SEE基金会荒漠化防治中心。
这里是阿拉善
历史上的阿拉善曾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甚至有“居延大粮仓”的盛名。这里,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大漠中分布有多个湖盆,被称为沙漠中的绿洲。贺兰山,犹如天然屏障,阻挡腾格里沙漠东移,削弱来自西北的寒流,是外流域与内流域的分水岭。这里,还有人类活跃的身影,贺兰山阴至额济纳的广袤地域,自古是狄、匈奴、鲜卑、柔然、党项、回纥、突厥、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
缘起故事
年,百位企业家来到阿拉善,来到月亮湖,感受沙漠生态,探讨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由此与阿拉善结下缘分。年6月5日上午,企业家们按照4日夜里通过的《章程》和《选举办法》,通过选举和提名方式产生了SEE的治理团队,64名企业家投票,会长刘晓光宣读了《阿拉善宣言》,宣布SEE成立,经过12年发展,它目前已是中国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企业家环保组织。
发展故事
一群企业家来阿拉善做荒漠化防治,这是一时激情,还是一种觉醒?12年前,这可能还是一个未知的问题,但企业家们12年的行动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这些企业家不仅出资,也亲自参与管理;不仅自己做,还资助别人做;业务探索、机构治理和会员增长显示的是一个机构的旺盛生命力、企业家会员的社会担当和企业家精神的实践阐释。
(年成立后,经过SEE邀请的专家和内部评估,执行理事会终止了温棚项目。)
(自然保护专家邓仪来到SEE工作后,提出了一套通过社区工作促进自然保护的“内生式”理念和方法,成为SEE起步后一段时期的工作特色。)
(SEE理事会员田溯宁先生的母亲刘恕是中国沙漠及沙漠化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年2月25日,刘恕女士在SEE论坛主讲了“荒漠化治理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帮助确立了SEE科学的荒漠化治理观。)
(年,由副会长张树新率SEE战略委员会相关成员,赴阿拉善进行战略考察。9月份的理事大会上,他们的考察报告获得通过,确定了SEE的首个机构发展战略,此后,“定战略”成为SEE机构的一个常规大事。)
(年开始,SEE就在不同阶段邀请不同的外部评估专家团队,从不同角度开展第三方评估,总结SEE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以后的战略发展做准备。)
(年4月22日,SEE发起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评奖“SEE生态奖”,对全国范围内的民间环保组织、人物给予资金奖励。)
(10多年来,中国公益行业政策法律环境日益改善,SEE的组织形态也与时俱进,年注册成立非公募基金会,年又转型为公募型基金会。)
(SEE的会员企业家们在管理各自企业上有丰富经验,但在管理公益组织上却缺少经验。但SEE成立后的业务开展中,始终与国际组织保持频繁互动合作,学习公益经验。)
(SEE的会员都是成功的企业家,个性鲜明,如何开会是一个问题。后来SEE引入外部专家,给这些会员们设计了一套开会方法《SEE议事规则》。)
(年12月,作为联合国环境署的观察员,SEE组团参加在丹麦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标志着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开始试探着进入国际环境交流舞台。)
(年开始,SEE引入外部公益资源,发起“股份制奶牛项目”,但因为三聚氰胺事件冲击、合作社管理、规模及市场能力等问题,到年也没有太多起色,投资大没有盈利,年底SEE退出此项目。)
(SEE是一个企业家成立的公益机构,有独特的基因和文化,如果将SEE的基因、组织文化传承下来,就会形成文化吸引力。年开始,SEE逐渐推出了自己的会歌、会员加入仪式等,建设机构文化。)
(SEE在阿拉善地区的荒漠化防治工作一直在探索中前进,到年,SEE提出了工作的规模化要求,并用“三可”原则来衡量:阿拉善的项目要“可说”、“可看”、“可测量”。)
(公益机构到底能多大程度上改善环境问题?企业家和新媒体如何带来环境的改变?年任志强到污染一线检测水质,并在微博实时直播,导致一家上市企业停牌,并让整个钛业环保问题成为焦点。)
(SEE为阿拉善农区引入节水小米,但销路一直是问题,年SEE与多家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推出沙漠绿洲小米品牌“任小米”,并孵化成立社会企业“维喜”,撬动绿洲友好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形成沙漠绿洲友好农产品产销体系。)
(SEE不仅仅将企业家会员的资金投入到中国公益进程之中,还将企业家的经验智慧和精神气质带进中国的公益发展之中,这不仅仅体现在SEE的组织治理之中,企业家的参与已经融合到公益实践层面,累计投入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2万小时。)
(年6月成立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是中国企业家首次以群体形象,集体踏入中国的社会公益领域,参与到“留住碧水蓝天”的社会公共事务中,承担作为一个阶层的社会责任。)
(因为一个信念“沙尘暴吓跑了年轻的孩子,梭梭长大了,孩子就回来了”,阿拉善牧民刘奶奶种下了亩梭梭林,15万棵梭梭形成了防风带。)
(年一年,胡开竟一家通过销售苁蓉种子、肉苁蓉共收益20多万元,而家庭收入增长的同时,更大的效益是家乡环境的变化,那些原本退化的草场正在绵延的绿色中恢复……)
(年,沈永保收获了第一批人工种植的肉苁蓉,总共多公斤。如今,沈永保梭梭种植面积已达到亩,母亲也想把羊卖了以后跟着儿子种梭梭。)
*以上图片均来自阿拉善SEE自然历史博物馆,“这里是阿拉善”图片来自IBE、雷永生、聂晶洁。
博物馆背后的故事在阿拉善SEE自然历史博物馆这次展出中,我们看到了阿拉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阿拉善荒漠化治理之路以及各种环保活动案例,但这些看似简单的展品背后却是一条漫长的路。孜孜不倦的奋斗在路上的那些曾经年轻的人,如今虽换了模样,但仍在为环保梦想而努力。
我来唱一首歌古老的那首歌
我轻轻地唱你慢慢地和
是否你还记得过去的梦想
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
你我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
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
但愿你会记得永远地记着
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
自然历史博物馆作为阿拉善SEE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不仅仅是阿拉善SEE的见证,更是社会公益理念进步的标志。在未来,我们会在博物馆中举办更多的以环境教育和自然生态保护为主题的展览,并且组织更多和艺术、科研、教育等相关的公益活动。——阿拉善SEE自然历史博物馆首任执行馆长董国强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