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白癜风专家在线沟通 http://pf.39.net/xwdt/160119/4761058.html
周圈圈
此岸到彼岸是大师的世界
初诊:年5月20日。
患者40岁,因胃脘部肿块伴疼痛呕吐于年11月医院检查确诊为胃癌,并行胃全切术。年因医院检查,B超提示肝内有占位性病变,诊断为转移性肝癌。
年3月14日超声所见:左肝外段及内缘均见低回声区,分别为0.2cm×2.1cm、3.0×2.9cm大小,边界尚清楚。右肝回声均匀,未见明显异常区。
提示:左肝内多发实性占位病变。
患者自觉右胁下胀满不适,阵阵作痛,心烦急躁,夜寐梦多,口干咽燥,舌红瘦,苔白而干,右脉弦细滑,左脉弦细。此为肝热阴伤,气机阻滞,络脉失和。良由情志不遂,肝郁日久,化火伤阴所致。先用疏调气机以解肝郁。
蝉衣6g,僵蚕10g,旋覆花10g,片姜黄6g,香附10g,木香6g,丹参10g,焦三仙30g,20剂。
并嘱其注意忌食辛辣厚味,只吃清淡素食,并每日坚持散步运动,不可间断。
二诊:年6月10日。
胁下渐舒适,疼痛大为减轻,诊脉仍弦细,舌红苔白且干,心烦梦多。气机渐调,郁热未清,继用疏调气机方法。
蝉衣6g,片姜黄6g,僵蚕10g,香附10g,杏仁10g,枇杷叶10g,焦三仙30g,6剂。
三诊:年6月17日。
脉弦细而数,夜寐欠安,仍属肝经郁热未清、络脉失和之象,再以疏调,参以凉血化瘀。
半枝莲10g,白头翁10g,蝉衣6g,僵蚕10g,片姜黄6g,竹茹6g,枳壳6g,焦三仙30g,6剂。
四诊:年6月24日。
夜寐渐安,心烦亦减,右脉弦细而滑,左脉濡软,郁热渐轻,仍用前法进退。
半枝莲10g,赤芍10g,茜草10g,半夏10g,陈皮6g,蝉衣6g,片姜黄6g,僵蚕10g,焦三仙30g,6剂。
五诊:年7月1日。
脉象滑软,舌红苔白,嗳气不舒,再以清血化瘀通络方法。
半枝莲10g,赤芍10g,茜草10g,陈皮6g,片姜黄6g,蝉衣6g,僵蚕1.0g,焦麦芽10g,6剂。
六诊:年7月8日。
脉象濡软且滑,舌白腻润,诸症皆减,仍用凉血化瘀方法。
半夏10g,陈皮6g,半枝莲10g,半边莲10g,蝉衣6g,僵蚕10g,片姜黄6g,焦三仙30g,12剂。
七诊:年7月22日。
脉象濡软,舌红且绛,肝区不舒,用益气化瘀方法。
沙参10g,茯苓10g,赤芍10g,生黄芪10g,茜草10g,蝉衣6g,僵蚕10g,片姜黄6g,6剂。
八诊:年7月29日。
复查B超,结果如下:肝左内叶见1.30cm×l.20cm低回声团,边界清晰规则。余回声可。超声提示:左肝内叶窦性占位病变。
诊脉弦细滑数,夜寐梦多,仍属郁热未清在阴分,继用凉血化瘀、益气活络方法。
生黄芪20g,沙参10g,麦门冬10g,蝉衣6g,五味子10g,赤芍10g,茜草10g,焦三仙30g,半边莲10g,僵蚕10g,片姜黄6g,冰红花子10g,30剂。
患者携上方返回山东老家,续服3个月,一切症状消失,身体日渐强壮。于年11月来京复查,年11月9日超声所见:肝内回声均匀,未见明显异常回声团,血管清晰。胰腺显示不清。超声提示:肝内未见明显异常。
年8月患者再次返京复查,结果仍未有异常发现。
[评析]本案为胃癌术后转移肝癌,恶性程度很高。综观本例治疗全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包括初诊、二诊,以疏调气机、解肝郁为主。
虽然患者因癌肿消耗,手术及术后脾胃运化失司日久而致气阴两伤,但其病机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肝经郁热。因为患者得知自己患了癌症,术后复发转移,自以为无法可治,将不久于世,故而心情沉重,情绪低落,终日闷闷不乐。这是造成肝郁、气机失调的主要因素之一。肝郁日久必然化热,故表现为心急烦躁,夜寐梦多。郁热在里必然伤阴,故又有口干、脉细、舌瘦等表现。比较起来,肝郁是主要的,第一位的。故治以疏调气机,解肝郁热,方用升降散为基础,蝉衣、僵蚕秉清化之气而升阳上达,合旋覆花、杏仁、枇杷叶宣肺下气而降浊,用片姜黄疏利气血之瘀滞。以丹参助其活血化瘀,木香助其调气,焦三仙消积滞而通三焦。并教患者素食以保运化,锻炼以运气血,忌食辛辣厚味则六腑清净,郁热不生。如此综合调理则肝经郁热得以解散,虽不治癌,而直拔致癌之本矣。
治疗的第二阶段从三诊到六诊,经过第一阶段的治疗之后,气机渐畅,症状渐减,患者心情较前平静,也增强了治疗的信心。此时的治疗重点逐渐转移到凉血化瘀方面。因为肝为藏血之脏,肝经郁热日久,必然造成热入血分而致瘀滞,故单纯疏调气机虽属必要,但针对性不强,必须和凉血化瘀结合起来,气血双调,故在升降散疏调气机的基础上,增入半枝莲清热解毒,白头翁、赤芍、茜草凉血化瘀。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治,患者自觉各种病状逐渐减轻,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信心十足,积极配合治疗,经B超复查,提示肝内原有的两处癌肿,一处消失,一处明显缩小。
治疗的第三个阶段从七诊开始,在原来疏调气机、凉血化瘀的基础上,增入益气扶正之品。因为本病之初就存在气阴两伤,属正虚邪实之病,经过前二阶段的治疗之后,郁热邪气得以渐渐消散,此时再议扶正即无恋邪之虑,况诊其脉象濡软,气分已显不足,若一味专以清化方法并非上策,此时选用扶正祛邪法最为恰当。故用药在疏调气机、凉血化瘀的基础上加生黄芪益气扶正,生脉散益气养阴。患者返乡前携带方中又增入焦三仙、水红花子,因其返乡后需长期服用,故增入焦三仙、水红花子以助消化,如此则配伍全面,方可长期服用。患者以此方坚持服用3个月,肝内肿物全消,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圈圈派理论:
统一气机升降与五行的就是:一气周流!
气机怎么升降的呢?
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
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话说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其功能也有方向,这些脏腑所引导的气机是处于动态中的。
看这个图形,这就是一气周流顺着箭头转的方向、土枢四象讲的木火金水这四象当中为土。这个图形可以用来解释很多现象,人是秉天地之气而生,只不过是天地之一倮虫而已。生育期的女人每月都有月经,28天为一周期,这是符合太阴月亮周期,月亮自转一周是28天。一天是24小时,一年24节气,人有24经络。一年天,人有节,地球自转一周为24小时,地球围太阳周转一圈为天,所以从古人的认识上逐渐认识到人与天是合一的,人只不过是天地间的一个比较大的虫而已。
每天早晨我们一觉醒过来,我们自己的意识开始慢慢复苏,我们的眼睛慢慢睁开,耳朵能听见外面的呼叫声,这就是聪明,耳听为聪,眼见为明,这是因为我们秉受了太阳之气。我们很多小男孩,他的生殖器都有早晨勃起的现象,这就是阳气升达的现象。
具体来讲肾在最下面,属水脏。中医说肾脏是水中含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我们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向上走的,它生什么啊?火生土,也就是说,火性向上走,使得脾土温暖,那么脾是负责什么的呢?是负责把胃吸收的营养(中医叫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的。这脾有个特性,它是向上走的,因为有一部分营养还要到肺脏,与吸入的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由肺协助向全身输布。
脾脏之气,是从左边向上升的。
肾脏中的水呢,水生木,也就是说,在水的滋养下,木气也开始得到了营养,要发展了,它发展的方向也是上升,跟树一样,这个肝脏之气也是从左边往上升的。随着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句话,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就是说的这个。
好多人说,这中医的肝怎么在左边啊,解剖可是在右边,中医说的是肝气,是肝的功能,是一个功能系统,不单是那个脏器实质。
所以,左边身体有病,有时要考虑到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四季配春季,象征着万物生发。
此时各位看到了,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是肺和心了。各位知道,木生火,这火配五脏是心,四季配夏天,心火的特点其实也是要向上的,但是,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是属金的,四季配秋天,主肃降,甭管夏天多热,遇到秋天,气机就开始往下降了。这心火本来是要上升的,但是因为有肺金在上面,所以就跟着往下降,直降到肾中,使得肾水不至于过寒,温暖肾水。而肾水随着肝木上承,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叫“水火既济”。
有的时候,这个往下降的过程被破坏了,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憋在上面,各位就会看到上面热,下面寒的局面。口渴,眼睛红,口舌生疮,可下面的腿还是凉的。
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嘴里吃入的东西进入了胃,然后也是向下走的,所以胃气要下降。
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就是我们说的“胆随胃降”。现在有好多的胃病,就是胃气上逆,胆汁反流,这就是气机逆行的结果。
各位同样要注意了,这个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
所以,如果人体的右边有病,要考虑一下气机下行是否遇到了麻烦。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
这就是圈圈派的理论,把一切病都归入到这个圆圈的运转失常,任何一个地方出问题了,把圆圈的运动给“咔嚓”一下挡在了那里,不能转动了,就出现了问题,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要使用药物,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下运行,这样人体自己就会恢复健康的,除了用药物恢复理顺人的一气周流,通过上古经络外治也能达到,而且更加快速无副作用。
那么该有人问了,这个圆圈有道理吗?能治病吗?
老中医从圈圈派的书里拿出了一个叫“下气汤”的方子,稍微给加减了一下,变成了一个药性有升有降,调和脾胃的方子,这位老人家一辈子基本就用这一个方子治病,来个患者,他就给调调方子,稍微加减,把气机这么一调,患者就好了。看他的医案,那就是一个升降,他就是用药在人家的身上拨了一下,把这个不大转动的圆圈给重新启动了,结果老中医一辈子“活人无算”,患者如云。尤其是有很多严重的血液病,还真都被他给治好了。
自从悟出这个人体气机的运行规律后,临床的疗效那是越来越好,这个气机升降的道理明白以后,有些情况自己就能解释了,否则一定有人特奇怪,为什么我的腿就特别的冷,可脸上却总起红色的包啊?这上下像是冰火一样悬殊,为什么啊?那就调升降呗。
这个圆圈的故事太重要了,明白了它,其实好多病我们自己都可以分析了。
以圈圈派治疗过的哮喘为例!
哮喘不一定要之治喘,肺气上逆也可以导致哮喘啊,就是肺气不降了,正常的我们体内是有一个圆圈的,这个肺处于圆圈的最顶端,那么肺为什么不降了呢?是因为胃气不降了,我们说过,这脾胃是这个圆圈中心的轴,胃气是从右边下降的,如果胃气不降,那么肺气就没有了下降的道路,被堵在那儿了,于是就上逆作病。
可这胃为什么不降呢?
那是因为脾土被水湿给郁住了,不再上升,也不把胃接受的食物给吸收(中医认为胃主受纳,脾主吸收,道医的脾的部分功能实际是肠道的功能),脾这里不吸收,那胃从嘴那儿接受的东西还不都堵在胃里了?结果就没法儿下降了。
患者有腹胀啊?那就是脾胃都堵在那儿了。为什么呕吐啊?这是胃气不能下降,上逆的缘故啊。
那为什么碰到阴雨天会发病呢?因为阴雨天湿气重,使本来就湿气重的脾气更加不升;吃饱饭发病,那是胃气本来就堵在那里了,您再给他增加负担,还不发病?
那怎么治疗呢?
把你的湿气给去掉,这样脾土之气就可以上升了,我再疏调肝气,那么脾土升得就更痛快了,这样,我再用点降胃气的药,那这个圆圈不就转动起来了吗?
方子是:茯苓、甘草、半夏、干姜、细辛、橘皮、桂枝、砂仁。
就是这么个小方子,其中茯苓是去湿气的,让脾土上升,甘草是坐镇中州,补脾胃的,半夏燥湿,药性下行,是让胃气下降的,这三味药,是个典型的车轴的构思;干姜是暖脾肾的,因为湿气大,不用热药湿气不能去;细辛这味药我给各位说说,这个药是散风寒的,药性比较猛烈,有一定的毒性,所以有“细辛不过钱”之说,不过那是指入散剂,如果是熬汤药,其实没有问题,但是现在药店绝对是三克以上不给抓药。细辛这味药的特点是可以动用肾中的真气,来把风寒给顶出去,所以对某些顽固的风寒头痛、咳喘等都有效果,但是有个问题,在用了细辛以后,肾气虚的人很可能需要补一下肾,因为动用了肾气了。
方中的橘皮是梳理肺经之气的,可以止咳降逆;桂枝呢,说法是暖肝升陷,使肝气上升的;砂仁这味药是行气调中的,可以醒脾开胃,如果这胃气被食物堵住了,用点儿砂仁,可以使得胃气立刻振奋起来。
而且砂仁还暖肾燥湿,引气归肾,这是个一药多用的好东西。
就这么个方子,主要的思路就是把脾胃给疏导开,也没什么止咳的药物,顶多说橘皮能有点作用。估计有些同志都会问,这么简单的方子,还没有止咳的药物,能治疗哮喘吗?
这个“中土回环”的理论,其实说白了,就是说明:人体各个脏腑的机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出现了问题,会影响其他所有的脏腑的功能。我们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来调整,都可以促使人体向正常的方向运转,而认为这里面最重要的一环是脾胃,基本是用中药调理的。
圈圈治疗癌症
圈圈曰:“噎膈者,阳衰土湿,上下之窍俱闭也。脾阳左升,则下窍能开,胃阴右降,则上窍不闭。下窍开,故旧谷善出,上窍开,故新谷善纳,新旧递嬗(按:嬗,音,缮,传也),出纳无阻,气化循环,所以无病”。噎膈之病,就是升降失常。脾阳不升,下窍闭,胃阴不降,上窍不开。噎膈之病是“阳衰土湿,上下之窍俱闭也”。
圈圈曰:“其上下之开,全在中气。中气虚败,湿土湮塞,则肝脾遏陷,下窍闭涩而不出,肺胃冲逆,上窍梗阻而不纳,是故便结而溺癃,饮碍而食格也”。食道癌临床上就是“上窍梗阻而不纳”,“饮碍而食格”,“下窍闭涩而不出”,“便结而溺癃”。
圈圈创立:治疗噎膈的《苓桂半夏汤》
茯苓三钱,泽泻三钱,甘草二钱,桂枝三钱,半夏三钱,干姜三钱,生姜三钱,芍药三钱。(按:该方是黄芽汤去党参,加泽泻、桂枝、半夏、生姜、芍药)
煎大半杯,温服
上面是一个基本方,可以用于食道癌早期,到了中、晚期,需要加减。
圈圈曰:“噎病胸膈滞塞,雾气淫蒸,而化痰饮,上脘不开,加之痰涎胶黏,故食阻不下,法宜重用半夏,以降胃气”。半夏用量20-30g,“痰盛者,加茯苓、橘皮,行其瘀浊,生姜取汁,多用益善。痰饮极旺,用瓜蒂散吐其宿痰,下其停饮,胸膈洗荡,腐败清空,则饮食渐下矣”。(按:瓜蒂散处方,瓜蒂二十个,研末,赤小豆10g,研末,香豉10g,研末,热水一杯,,煮香豉,令浓,去渣,调二末,温服,取吐下为度,病重人虚者,不可服,用葶苈散:葶苈10g,白芥子10g,甘遂3g,研细末,每次服1.5g)
到了中晚期,出现胸肋痛楚,“当以甘草缓其迫急,芍药泻其木邪,柴胡、鳖甲,散其结郁。若兼风木枯燥,则加阿胶、当归,滋木清风,其痛自差”。
圈圈曰:“其大便燥结,粪粒坚硬(按:状如羊粪),缘土湿胃逆,肺大胜痰盛,不能化生津液,以滋大肠。大肠以阳明燥金之腑,枯槁失滋,自应艰涩。而阴凝气闭,下窍不开……盖以肝木郁陷,关窍堵塞,疏泄之令不行,是以便难。此宜以干姜、砂仁,温中破滞,益脾阳而开肠窍,以桂枝达木郁而疏泄。干涩难下者,重用肉苁蓉(编者按:肉苁蓉用量20g-30g,为加强疗效,肉苁蓉可以研末,兑服),以滑肠窍,白蜜亦佳。木枯血燥,不能疏泄,加阿胶、当归,滋其风木”。
圈圈曰:“其小便红涩,缘肺郁痰盛,不能生水,以渗膀胱,而土湿木郁,疏泄不行,故水道不利,此宜苓、泽、桂枝,泻湿疏木,以通前窍。甚者,用猪苓汤加桂枝,猪、茯、滑、泽,泻湿燥土,桂枝、阿胶,疏木清风,水道自利。噎家痰多溲少,全是土湿,湿土莫运,肝不升达,是以溺癃,肺不降敛,是以痰盛,泻湿以苓、泽为主,佐以利肺疏肝之品,则痰消而溲长矣”。(按:猪苓汤,茯苓、泽泻、猪苓、滑石、阿胶)
圈圈曰:“下窍闭塞,浊无泄路,痞郁胸膈,食自难下。下窍续开,胸膈浊气,渐有出路,上脘自开。再以疏利之品,去其胸中腐败,食无不下之理。而上下之开,总以温中燥土为主。土气温燥,胃不上逆,则肺降而噎矣幵,脾不下陷,则肝升而便利矣”。
(按:圈圈这段话是治疗噎膈病的总纲)!
圈圈曰:“庸工以为阴虚燥旺,用地黄、牛乳滋润之药。更可诛者,至用大黄,噎病之人,百不一生,尚可寿及一年者,若服汤药,则数月死矣。医法失传,千古不得解人能悟此理,则病去年增,不得死矣”。
食道癌治疗其实并不难,按照圈圈创制的《苓桂半夏汤》隨症加减。临床上通便千万不能用大黄,不能用滋阴泻火之法,地黄、牛奶禁服!。这里特别交待肉苁蓉,是治疗噎膈病通便必须之良药,非此药不可,肉苁蓉目前市场上假药很多,请注意识别!
圈圈在《素灵微蕴》《噎膈解》有治愈病案,“李玉林,因积忿病膈,喉紧胸痞,饮食艰阻,焦物稍下,右胁胀痛,腹满气逆,环脐痛楚,酸水泛滥,日呕胶痰,得酒更多,便干,完谷不化,病将半年”。
圈圈“李玉林病,用燥土行郁、升陷降逆、温胃滑肠之法,十余日后,二便皆通,逆气悉下,饮啖如常”。圈圈派这里只讲了治法,没有处方,而在《四圣心源》公开了处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