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治形背后的逻辑
"以形治形‘’是中医理解药味性能和主治的重要方法。鸡血藤,钩藤,夜交藤,红藤等藤类药物,大多具有通痹,活血通络,伸筋等作用,治疗人体与藤形似的肢体,经脉,血络,筋脉的病变。
鸡血藤
种子形似肾脏,补肾药来源于种子的很多,特别是多子的植物,如桑椹,覆盆子等,大多有补肾填精的作用。
女贞子
有些药物,与病变部位因形似为功,如肉苁蓉,形质似男性阴茎,所以可以补肾壮阳,填精补血,巴戟天外层皮肉脱落,形与精子无异。
巴戟天
狗脊,可形似犬类,有骨有肉有脊,故能补肾强脊。
狗脊
土荆皮,色形俱似癣病皮损,而为中医治疗癣病的特效药。
土荆皮
蒲公英,植株与花皆呈球状,与乳房相似,其花茎内含乳汁,所以为治乳痈的要药,等等。
蒲公英
以形治形,常被现代人用来讥讽诟病中医,认为这种认识极不科学,过于浮浅。进而对中医理法进行否定。甚至现代中医界的很多人士,也从内心深处否定这种方法,现代的中药教材,也彻底与传统思维绝缘,不仅正文看不到丝毫的传统思维痕迹,就连摘录的古人文献,也因现代人的取舍,看不到一点类似表述。
以形治形,仅仅是古人对个别药物功能原理的总结,还是在中药认识过程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原理?以形治形的药物作用原理,在中医理论整个体系中,居于何种地位,又具有怎样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是我们正确评价以形治形原理的基础。
形在中国哲学中是指有大小形状而可见者。《内经》有名经典名言:"气聚而有形,因变以正名"。换言之,一切有形之物,本质上都是无形之气运动变化的结果。之所以形各不相同,是因为形成和维持形的气的运动状态不同。所以在中国哲学中,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以及气如何运动或气运动的形式(气机),就构成气理论中的两个极为重要,极为根本的概念。
自然界万物万象,纷杂难辨。各种事物的形象表现是否遵循某些共同的规律,或者可以归纳为一些基本的气的运动形式?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而阴阳五行理论,特别是五行理论,为在复杂的自然万物中寻求其基本规律和联系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既然自然界是一个"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过程,任何有形之物都是暂时存在的。都只是一个过程。
古人从对自然界尤其是农耕时代农作物观察中,认识到任何有形之物都有一个生长壮老已的过程。而这五个阶段,只能是气在不同阶段运动形式不同造成的。木曰生发,其气必然向上向外运动,只有如此,事物才可能发生发展。而做为生发之气的外在表现或结果,事物会呈现细长向上(如枝条),色青等表现。
所以细长是木气运动特点所决定的。而水曰润下,其气必然下行而聚合,于形则表现为种子状或聚合状,如植物的种子,人的肾脏等等。
基于这样的认识,任何两个形态相似的事物,其气都必然存在类似的运动方式。《内经》在解释五脏开窍时强调"心气通于舌,心气和则舌能辨五味矣"。意指在开窍理论中,五脏之所以与五窍有特异性联系,是因为五窍赖五脏之气的供养。而在这一关系中,五脏与五窍之间形态上的相似也是必然的认识。
肝呈楔形,左右两叶,目亦为楔形,左右各一。鼻为肺之窍,二者均呈半椎体状。肾开窍于耳,两肾两耳,均为蚕豆形(子状)。
在确认了形与气的运动关系以后,下一步必须解释的是为何外形相同或相似,但看上去毫不相关的事物之间的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基于宇宙由一演化生成的整体思想,天才地提出了"同类相应",‘’同气相求”的伟大论断。亦即《易传》所言"万物以德相通,以情相类"。认为以阴阳五行为基本规律的世间万象,在"类"和"情‘’上相通,相感,相应。阴阳五行的基本特性,就是最能体现事物"类""情"的概括。
这种思路,决定了中医学在认识事物时,必然以比类取象为基本方法。比类取象绝不是形式逻辑中的类比,其结论在阴阳五行层面上存在必然性。
正是在这样的完整逻辑体系里,中医学不仅用比类取象方法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而且在认识药物性能,疾病诊断和治疗,针灸穴位的功能等各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甚至在现代生物学,全息理论等方面,都展现了其旺盛的生命力。
以石决明为例。石决明为蛤壳,其形似肝如目,故专入肝经。因质重可以潜阳,入肝则专潜肝阳。因内面明亮,更可以清肝明目,治肝热视物昏花。古人云介类潜阳,正是基于此。
石决明
而虫类药物,如地龙,全蝎等,形体细长似肢体筋脉,故善治痉挛抽搐,即所谓"虫类"熄风。
全蝎
十二经原穴多在腕踝附近。原穴乃十二经原气汇聚之处,功能补益。以太溪穴为例,其位置在内踝旁相对较大的凹陷之处。经气至此,必然先汇集聚合。汇集聚合为添补之意,所以太溪为补肾要穴。足少阴肾经原穴-太溪
再以郄穴为例,郄有空隙之意。郄穴为经脉之气深注之处。换言之,郄穴如陡峭山崖上直上直下的管道,经气至此,必速流而下。此乃郄穴善治急性病,痛证及出血的基本机理。
足太阳膀胱经郄穴-金门
基于生物全息论的现代针灸流派层出不穷,方兴未艾。腕踝针,耳针,面颊针,手针等等,虽然其出现受生物全息论启发,却也是中医固有思想的现代表达。形似所揭示的气运动形式的相似,同气相求所表达的远端的相互感应,才是这些流派迅速与中医原有理论和方法相互融合的主要原因。
颊针
中医对宇宙万物的认识以及对其规律的描述和应用,是建立在‘’生成论"基础上的,与以‘’构成论‘’为基础的现代医学截然不同。因而由此产生的相应理论和方法也不一样。以形治形从生成论的角度,是合理的,必然的,对于"构成论‘’形成的事物,结论则是不可靠的。犹如针刺一个真正的病人,与针刺一个稻草人之间效果的差异。
年博士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师从张珍玉教授。年在该校晋升为副教授。现在明尼苏达自开诊所。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了解更多资讯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