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农历五月的天气会比较湿热,容易滋生蚊虫,各种病原微生物也大量繁殖。端午节逐渐演变成一个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民间有吃粽子、佩香囊、摆菖蒲……这些中国人在过端午节时的传统习俗,时至今日仍旧受到百姓的热捧。但是你知道吗,两千多年来,源远流长的端午节采集药草、避瘟驱毒、吃粽子的习俗,它与中医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从中医角度来看,这些沿袭千百年的传统,暗藏了不少的养生玄机。
”屈原——我国第一位爱国诗人端午的端是端正,人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所以,端为始。午是正中,“一纵一横为午”,纵横交错才正中,交错为阴阳争,由此,阴阳交错立正,才是端午节的原意。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谓五月五日也。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而《岁时广记》记载:“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五”与“午”通,所以端午亦称重午或重五。
端午“八”件事端午保健养生
与丰富多彩的端午起源说同样,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至今仍在全国各地流传并延续。然而,无论称谓为何,端午时节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却是一致的。专家认为,这个节日本是对人身体健康的一种爱护,对生命的爱护。端午时节提倡的是人与自然的调和、平衡,以安然度过夏天。
那么端午节到底该如何养生呢?中医告诉你端午节养生保健要做“八”件事。
1吃粽子粽子中含有红豆,红豆不仅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营养物质,而且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等功效。人体常为湿热阻遏,红豆能够利水湿,解热毒,与绿豆相辅相成,堪称消夏良药。
粽子中含有红枣,红枣能补益脾胃和补中益气。粽子总会用到芦苇叶,红枣能补益脾胃和补中益气。所以对於脾胃虚弱和肠胃不佳的人士,如消化不良、经常吐泻或便秘人士都有好处,多吃红枣能改善肠胃功能。此外,红枣又能补气血,对於中气不足及气血亏损人士特别有帮助,能减少平日气促气喘的情况,又能针对肌肉无力等症状,增加体力。
天气日益炎热,身体表面血流增加,肠胃功能逐渐下降,人容易苦夏消瘦。吃糯米正好能够改善这一问题。且不说其中的配料,仅就清香的叶子和柔软的糯米,就足以让人食欲大开。对于那些胃酸少消化能力差,传统称为“胃寒”的人来说,糯米是非常好的食品。
粽子不宜作为一餐当中的惟一食品,一定要配一些菜。因为消化快,血糖上升迅猛,下降也比较快。如果多吃些蔬菜来配合,吃粽子之后就不会有这么强的饥饿反应。吃粽子时最好能同时喝茶水,可帮助吞咽和消化,同时,在吃粽子时最好搭配一些蔬菜、水果,最好是凉拌菜,这样可增加纤维素的摄入,而维生素本身就是一种消化酶,可促进粽子的消化。
2挂香囊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致密的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家长可以将香囊放在孩子的衣兜里或枕边,对于流感、白喉、水痘、流行性脑膜炎、麻疹等传染病均有一定的预防和辅助治疗的功能。夏天气温高,很多人经常觉得没胃口,也可在身边放个香囊。因为香囊里中药的香气被人体吸收以后,可以促进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液,从而能够增强食欲。
由于香囊中的药物有通窍的作用,孕妇要慎用。另外要保持香囊的干燥,注意防水、防潮。若香囊接触皮肤处出现红疹、瘙痒等现象,请立即取下香囊,可挂于室内空气流通处。
3喝雄黄酒酒医史渊源《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我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认为辰属龙,辰时正是群龙行雨之时,在端午节早晨摆雄黄酒宴,是百姓企盼出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制备雄黄酒的方法很简单,用于成人饮用的,则取微量经过水飞处理的雄黄细粉,现行药典规定内服用量为0.05克~0.1克放入一只小碗或小杯中,再加入15毫升~20毫升白酒,用筷子将其搅溶,再将上层带有微红黄色的酒液倒入定量白酒中,碗底或杯底的沉淀物则弃之不用,饮用量约15毫升左右。
4赛龙舟、洗龙湫水龙湫水也就是龙舟竞渡过的水,人们认为那是好水、活水,故常有喜喝龙湫水、洗龙湫水浴的习俗,民间也就有“五月节洗龙湫水”的俗语流传。
划船运动对“坐”班族更有益。双桨同时划的动作,可以使身体的双侧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划船运动中的后拉、前推、摇桨等动作,对上半身的肌肉是非常好的锻炼,提高了肌肉质量,以及协同工作能力。
划船运动过程中一般都会有腰腹的前后俯仰动作,这能很好地锻炼腰腹部肌肉,减少腹部脂肪的效果也很明显;对改善腰肌劳损、肌肉僵硬,以及椎间盘等健康问题,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5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6煮大蒜疏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通血脉。端阳节早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
大蒜的味道那也是众人皆知,吃完大蒜敢开口说话的人没几个。但是你知道吗?其实,大蒜被称为人类的“健康卫士”。大蒜中含有约0.2%的挥发油,其中的主要成分大蒜辣素具有杀菌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大蒜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保护肝脏、调节血糖,保护心血管,抗高血脂和动脉硬化,抗血小板凝集。营养学专家发现,大蒜提取液有抗肿瘤的作用,建议每日生吃大蒜3—5克。
7滚吃鸡鸭鹅蛋全国各地均为流行。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
中医认为,鸡、鸭、鹅蛋药性不同,人们最好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鸡蛋性平,适合大多数人吃,尤其是营养不良时吃鸡蛋可恢复体力。但蛋白不易消化,老年人和肠胃不好的要少吃。鸭蛋性凉,长痘、上火时吃可以清热解毒。体质寒凉、脾胃虚寒的人应少吃。鹅蛋性温,中医认为可补中益气,老年人、体虚的人可吃鹅蛋补身。
8吃“五黄”端午节里为何要吃“五黄”?专家说,这是江南一带的习俗,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尊贵的颜色,五月麦熟,也是丰收景象,带有吉祥意味;雄黄之黄,克杀邪毒,也有驱除五月气候中邪气的作用。所以说,吃“五黄”的目的是驱邪毒、求吉祥。
端午节最大的风俗就是吃,古代南京和苏州、常州、杭州都吃‘五黄’,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这就是‘五黄’。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黄色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除了“五黄”以外,南京还有“五毒”的说法,专家说:“端午节是五月五日,五月是独月,五日是独日,在独月独日那是‘毒气’冲天,所以端午这天要注意防五毒,‘五毒’是毒蛇、蜈蚣、蜘蛛、壁虎、癞蛤蟆。而南京还有一道菜叫‘炒五毒’,到底是哪五样菜呢?‘炒五毒’即是银鱼、虾米、茭菜、韭菜和黑豆腐干放在一起炒,是端午节要吃的”。
9吃“肉苁蓉”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肉苁蓉可以促进人体细胞再生和新陈代谢,增强免疫能力,具有明显的防癌、抗疲劳、抗病毒、通便和延缓衰老的功效,临床用肉苁蓉主治:肾虚不足、腰膝酸软、以及前列腺肥大和增生。研究表明,肉苁蓉含多种化合物,包括苷类、多糖、多酚、三萜、黄酮、生物碱、氨基酸、胱氨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珍稀营养滋补成份。如苯乙醇苷类和苯丙素苷类的松果菊苷、红景天苷、洋丁香酚苷;环烯醚萜苷类的玉叶金花酸、栀子酸、益母草苷等;木脂素苷类的鹅掌秋脂素、松香素脂酚等;还有其它类的胡萝卜素、丁香素、甘露醇、葡萄糖、生物碱、琥珀酸等。
唐代《本草拾遗》中曾记载:"肉苁蓉三钱,三煎一制,热饮服之,阳物终身不衰"。现代医学也应证了这一点,研究发现,肉苁蓉中含有的洋丁香酚苷、红景天苷等化学成份,能有效促进性中枢神经的功能,增强性激素的分泌和相关递质的释放,从而提高性欲。
古书典籍中记载: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温而不燥,补而不峻。男人的加油站,还可以抗衰老,抗癌,缓解肾虚引起的腰酸背痛,精神不振等问题。
那么有没有办法在服用肉苁蓉时既简便又能一次性把肉苁蓉全部有成分全部吸收呢?
肉苁蓉最好的食用方法
教你一个最好食用肉苁蓉的方法:
服用南斛北蓉牌肉苁蓉粉
通过现代技术萃取肉苁蓉的全部有效成分,是最好的食用肉苁蓉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肉苁蓉的效果,而且吸收快,吸收好,其他肉苁蓉没有这个效果。
先进的萃取技术
采用先进技术,萃取肉苁蓉精华,最大限度保留其有效成份,功效是一般肉苁蓉的6倍以上,见效快;多糖含量高,改变以往肉苁蓉苦涩口感,变得清香怡人,回味甘醇,让你越喝越想喝;并以现代手段发挥传统功效,从原料到生产,全程监控,无任何添加,保证使用安全;卫生方便,适合各种场合携带,方便食用。
坚持采用有机种植方式,无农药无化肥,周期长,产量低,确保道地药材天然优越品质。
南斛北蓉肉苁蓉的食用方法:
1、每天2-4克鲜干片,直接嚼着吃;
2、取2-4克鲜干片或超微粉放入杯中,用90℃热水冲泡,可多次冲泡;
3、泡酒,取15克鲜干片放入毫升白酒中,即泡即可以饮用;
4、取2克鲜干片或超微粉直接放入矿泉水瓶中,浸泡10分钟左右就可饮用;
5、复水后可切丁,丝用于煲汤,熬粥,炒菜等食用。
产品纯度高,食用方便,适合现代生活节奏,把肉苁蓉的精华奉献给人们。
此外,在生活中,还应注意身体锻炼。每天一杯肉苁蓉粉,还你健康好身体。送礼佳品
1
肉苁蓉粉
南有铁皮石斛
北有荒漠苁蓉
扫描